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中华文学>>>诸子百家>>>韩非子·扬权第八
 
 文章   发布文章 >>>
韩非子·扬权第八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9年09月19日 20时49分54秒   来源: 翰艺佳画   部落主人: 韩非子 打印】【纠错

    本文用韵文写成,是一篇集中阐扬君权思想的哲理性韵文。

    关于题旨,梁启雄翻译为“高举权柄”或“崇尚和称扬君权”。韩非从他个人对老子学说的把握中将“君不同于群臣”与“道不同于万物”作类比,从而把形而上的道家学说改造成为宣扬权术的政治学说,以人间的君王代替万物之母的大道,把道家的清虚无为思想转换成了君王政治斗争中的权术。本文从“道无双”开出君王要“执要”、“用一”、“独道”。如何保证君王权不下移,威不外借?韩非又本于道家学说提出君王要虚静无为、装聋作哑,以便在臣下充分“贡情”之后“形名参同”、或刑或赏;君王要表现得神秘莫测,与臣下保持距离,使之无机可乘;要官不兼人,人不兼职,杜绝大臣专权,尾大不掉;要经常性地象删削树枝一样清洗官吏队伍,防止臣下坐大,比周欺上。

    有学者根据《文选·蜀都赋》刘逵注“韩非有《扬榷què篇》”一语,认为“权”系“榷”之形近而误,“榷”有纲领、大略之意,可释本文中韩非对权术思想的推崇,但于“扬”字义有未安,故沿旧本作“权”。

    天有大命大命,客观规律,人有大命。夫香美依句例,“美”字疑是“臭”字之形近而误脆味,厚酒肥肉,甘口甘口,犹可口而疾形疾形,使身体生病;曼细腻理曼理,皮肤细嫩皓齿句代指美女,说情说情,娱悦情欲而捐精捐精,使人的精气受到耗损。故去甚去泰同“太”,甚、泰都是过分之意,语本《老子》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同“现”,素本色无为无为,原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主张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韩非借用来表示君王利用法、术、势以驾驭臣民也。事在四方四方,指臣民,要机要,关键,这里指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中央中央,这里指君王一人。圣人圣人,在韩非笔下是理想化了的能实行法治的君王执要,四方来效效力。虚即无为而待之,彼四方臣民自以之以之,施展出他们的才能。四海四海,与“四方”同义既藏谓藏四海于胸中,犹《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之意,道由也,从也阴见阳句犹《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和本书《主道》篇“以暗见疵”以及下文“上固闭内扃,从室视庭”。左右左右,群臣既立,开门而当句谓君王胸怀天下,犹如在暗室中观察光明之处,什么事情都由群臣代劳,自己就象打开房门一样轻轻松松。前人于此皆求之过深。勿变勿易,与二“二”字异说颇多,于义皆有未安,疑为“之”字之形误,代文首“大命”,又与下句“之”和“理”一气贯通俱行。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

    夫物者有所宜适宜,材者有所施适用,各处其宜,故上下字衍无为。使鸡司掌管夜,令狸《广雅》:“狸,猫也。”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不方,不得其方。句谓君上若是有所擅长,国事就反而处置不当,因为这与臣下各处其宜和君上无事的原则相悖了。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通“慧”,如《论语·卫灵公》:“好行小惠。”好生据上句“矜而好能”,其中“矜”与“好能”义近,可知“辩惠”与“好生”也为近义,则“好生”应为“好胜”之误,也与下句“下因其材”即臣下投其所好文气相衔接,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旧注:“上代下任,下操上权,则国不治。”。

    用一大命、理等形而上的道,故下文云:“道无双,故曰一。”这里特指法、术、势等为君王所独擅之物之道方法、原则,以名名义、概念为首。名正物事物、实效、事功定,名倚物徙句犹谓名随物变。故圣人执一以静虚静无为,犹《老子》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之意,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义同《老子》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不见通“现”其采彩饰,与下句“素”相对,义同上文“矜而好能”、“辩惠好生”,下故素正。因依据而任之,使自事《喻老》:“事者,为也。”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清静与“以”也处之句犹谓虚静以待,使皆自定自定,亦自为也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参同,合参,用其所生形名参同以后所产生的结果。二者二者,即形名参同或曰名正物定诚信,下乃贡情情实。句谓臣下不敢作伪。

    谨修所事,待命即文首“大命”于天。毋失其要这里作者将国家权柄和天、人之大命合二为一,乃为圣人。圣人之道,去智与巧义本《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常道。民人民人,指与“主”相对的臣民用之代“智巧”,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因天之道,反同《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之“反”,义也本此,回复也形之理句谓回复到具体事物的实际情况之中,即将名物进行参验,所以有下句“督参鞠之”之说,作者在此以形而上之道为终,以形而下之形(器)为始,而道又需在形(器)中参验,故云“终则有始”,前人于此多有误解。督《说文》:“督,察也。”参鞠通“鞫”(jū),《尔雅·释言》:“鞫、究,穷也。”之,终则有始。虚以而静后后于人,未尝用己旧注:常当虚静以后人,未尝用己而先唱。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事端,指具体政事。二句接上文,谓君上应执一以静,不能与臣民一样置身于具体事务中。信信道、信大命而勿同同其端,万民一无有二心从听命。

    夫道者弘大而无形语本《老子》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和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德得于道者也,指本原于道的具体性能者核理核理,内涵着道,即体现着大道而普至普至,普遍存在。至于群生群生,天地万物,斟酌用之道,万物皆盛通“成”,而不与其宁安,犹衰息。句谓天地万物皆依赖道德生长,但道德却不与万物一样衰亡。道者下周周遍于事,因根据稽考察,指考察事物从道所得的性能而命命名,与时生死生死,作使动解,谓根据道在不同时间的体现或使之生,或使之死。二句接上文“道”、“德”、“盛”、“宁”展开,前人从文外求之,故而多不得其解。参名异事与“名”相对,即形也,通一义近“道”同情实质。二句谓事物从名义上去分析则千差万别,从大道上去通贯,则物无不同。故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阴阳,事物相互对立、消长的正反两面,衡衡器不同于轻重,绳绳墨不同于出入,和古代哲学中所指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无过与不及的状态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梁启雄曰:“道”、“德”、“衡”、“绳”、“和”、“君”是周合于事物的道,“万物”、“阴阳”、“轻重”、“出入”、“燥湿”、“群臣”是与时兴废的事物。这六种事物都是道本推进时所出现的,所以说“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形象。句谓所以圣明的君王推崇那独擅权柄的形象。这里韩非偷换了概念。君臣不同道,下以名这里指言论、建议祷求也,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实绩,事功,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凡听治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二句谓君以其言求其功,以其名责其实。故审名以定位,明分分际,即职责以辩通“辨”类二句谓君王要审察臣下的言论来确定他们的职位,明确他们的职责以规范他们的权限。听言之道,溶当作“容”,容貌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惛音义同“昏”,糊涂乎。彼代臣下自离分析,陈述之,吾代君王因以知之因以知之,据此以了解下情。是非辐凑辐凑,象车轮上的辐条凑集在车毂上,喻臣下的各种意见集中到君王一人身上,上不与构与构,参与其中的结构,意谓不介入其中,亦即下句“虚静无为”。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参sān伍参伍,交互错杂,错综比验。《易·系辞传上》孔疏:“参,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比物,事之行也。参之以比物指“事之行”,伍之以合虚指“道之情”。二句谓将虚静无为的道与事物的实际情况相参合比验。根干根干,即根本,这里指道不革移动,变化,则动泄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云:“‘泄’与‘动’义近,……字异而义实同也”不失矣。动之溶通“搈”,亦动也,又作“容”,如《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一词分别用之,古人语缓也之,无为而改上下文皆入韵,“改”当为“攻”字之形近而误,攻,治也之。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旧注:去喜恶,以虚其心,则道来止,故为道舍。上不与共之,民乃宠作意动解,引以为荣宠之;上不与义通“仪”,匹,共之,使独为之二句似异而实同,谓君上不与臣下一起议政行政,臣下就会因为独当一面而引以为荣。上固闭内扃jiōng,《说文》:“扃,外闭之关也。”语本《老子》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也即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之意,这里韩非将道家的养生之术改造成了君王的统治术,从室视庭堂,厅堂,与室仅一墙之隔,故云“咫尺”。古时与室相对者多为堂,如“登堂入室”,而与“门”相对的“庭”则训为庭院。句意同前文“道阴见阳”,参咫zhǐ,古代八寸为咫尺咫尺,喻从室到庭的距离很近已具,皆之到其处句谓一切都在君王的视野之内。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句谓对臣下的或赏或罚皆本于其所作所为。善恶必及,孰敢不信诚实!规矩既设,三隅乃列孙诒让谓二句系算家弧三角法。句喻纲举目张,赏罚标准已然设定,其他各方面事务也就顺理成章了。

    主上不神工于心计,下将有因凭借。有因,有机可乘;其事不当,下考其常常例。谓君王处事不当,臣下也会把它引为成例来作参照。若天若地,是谓累解累解,叠韵联绵词,俞樾《古书疑举例》云:古语,犹平正也;若地若天,孰疏孰亲旧注: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故无疏无亲也?能象效法天地即能做到象天地一样“累解”和无亲疏,是谓圣人。欲治其内宫中,置而勿亲句谓设置左右近臣而不去亲近他们;欲治其外,官置一人即一官设一人,人不兼官,官不兼事,不使自恣放肆,这里指不越职,安得移指君王威权外借、大权旁落并指臣下兼并职权、染指君权?大臣之门,唯恐多人多人,党羽众多;凡治之极,下不能得指不能得到分外的职权利。周合周合,犹参合刑名,民乃守职。去此更求更求,另找办法,是谓大惑。猾民猾民,犹刁民愈众,奸邪满侧。故曰: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三句谓不要让人家富了,自己反而要向他借债;不要让人家权重了,自己的地位反而受到威胁;不要偏听偏信一个臣下,而使自己丢失了都城和国家。腓féi,腿肚子大于股大腿,难于趣通“趋”,小步跑走。主失其神权术,心计,虎喻窥窃君权的臣下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有狗二句谓主上如果不了解实情,企图篡权的大臣就会招致徒党。主不蚤通“早”止制止,狗益无已停止,指奸臣朋党比周,日渐增多,故有下句“虎成其群”。虎成其群,以弑其母指君主。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主施其法据上文,此“法”当合形名、刑赏和权术言之,大虎将怯震慑;主施其刑,大虎自宁老老实实。法刑狗通“苟”信指得到切实执行,虎化为人,复反其真指臣下回到其本来的位置上,不敢存非分之念。

    欲为治其国,必伐其聚臣民中的朋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欲为其地诸侯的封地,必适节其赐句谓封赏要适当;不适其赐,乱人求益。彼求我予,假假借仇人斧句犹谓授人以柄;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句谓君主与臣下一天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冲突下匿其私,用试试探其上;下依义当作“上”操度量度量,在此指法、术、势,以割制宰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党与,即党羽,朋党之具形成,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故上失扶古代长度计量单位,四指宽为一扶寸,下得寻古代长度计量单位,《国语·周语》韦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常二句极言君王行事需特别小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国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贵其家;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备当作“彼”,“备”涉下句而误将代之。备危恐殆“备危”与“恐殆”互文,防备危殆之事,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内通“纳”索古代用来捆绑犯人的绳索,内索,指逮捕犯人出圉yǔ,监狱。出圉,释放犯人,必身亲自自执其度量二句孙楷第谓“罪宥之事,必人君身自斟酌之”。厚者亏之,薄者靡增加之二句谓处刑太重者予以减轻,用刑太轻者则加重处罚。亏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亏之若月,靡之若热二句谓减轻刑罚要象月之渐缺,加重刑罚则要象天气变暖一样逐渐升温。简令谨诛,必尽其罚二句谓要简化律令,谨慎处罚,同时又要彻底执行处罚。

    毋弛而弓代君权,一栖两雄即一国二主。二句谓如果放松了权力控制,就会产生一国二主的局面。一栖两雄,其斗**yán,同“狺”,狗吠声。句指争斗不止。豺狼在牢,其羊不繁兴旺。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杨树达《词诠》:“专也。”从。为人君者,数披删削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扶疏,枝叶茂盛。木枝扶疏,喻大臣党羽广布;木枝扶疏,将塞公闾公闾,公门。这里指君权。私门私门,权臣的势力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树木枝叶向外伸展,这里喻大臣势力扩张;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句喻尾大不掉;枝大本小,将不胜不胜,经不住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喻君王。公子公子,庶子既众,宗室宗室,太子忧吟忧吟,哀吟。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数披,党与乃离。掘其根本依上三下四的句例,俞樾谓此“本”和下文“汹”均为衍文,木乃不神句以树木缺乏生气喻大臣不重。填其汹渊,毋使水清。探其怀,夺之威二句谓君王于重臣之怀中夺权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旧注:威不下分,则君命神而可畏。

上一篇 : 韩非子·二柄第七   下一篇 : 韩非子·八奸第九
您是浏览 芷嫣 文章【韩非子·扬权第八】的第 2403 位网友!
 部落主人 芷嫣 相关文章
装饰摆设工艺品:挂盘.花
《老子》
《老子》第一章[天地之始]
《老子》第二章[美之为美]
《老子》第三章[圣人之治]
《老子》第四章[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
《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门]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第八章[不争无尤]
 部落主人 芷嫣 热门文章诸子百家
《淮南子》卷一 原道训
《淮南子》卷十四  诠言训
《淮南子》卷九 主术训
《淮南子》卷十一 齐俗训
《淮南子》卷二十一 要略
《淮南子》卷八 本经训
《淮南子》卷十九 修务训
《淮南子》
《淮南子》卷二 俶真训
《淮南子》卷四 墬形训
 部落文章诸子百家
《淮南子》
《淮南子》卷一 原道训
《淮南子》卷二 俶真训
《淮南子》卷三 天文训
《淮南子》卷四 墬形训
《淮南子》卷五 时则训
《淮南子》卷六 览冥训
《淮南子》卷七 精神训
《淮南子》卷八 本经训
《淮南子》卷九 主术训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35940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