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里面,生活着一群蒙古族人,他们大多是240年前从俄罗斯迁徙归国的土尔扈特人,提到土尔扈特部,几乎所有的历史爱好者都会想到两个字-东归。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在明朝末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环境,部族离开新疆故土,渡过乌拉尔河,到达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里,他们开拓家园,建立了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在这里生活的14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一直与清朝政府保持着关系。
渥巴锡画像
这幅画像的原件现在珍藏于德国汉斯博物馆,“1771年秋,在普陀宗乘之庙,乾隆皇帝请宫廷画师为渥巴锡画了这幅画像,并保存于皇宫之内。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
渥巴锡雕像
随着沙俄不断对外扩张,逐渐占领了土尔扈特人生活的地域,由于沙俄的不断剥削和压榨,土尔扈特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1767年,在当时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绝密会议,决定脱离沙皇俄国,返回祖国。1771年,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十七万土尔扈特人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举族东归。他们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最后只有不到七万人成功到达伊犁,实现了东归壮举。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消息,在当时的清政府也引起了争论,当时清政府的决定是:第一,对于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如果沙俄出面干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之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当时的中国清王朝,也确实履行了承诺,对回归的土尔扈特人予以了妥善的安置,初回祖国,生活物资贫乏。土尔扈特人全族东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中华各族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购买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同时,清政府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水草丰美的草原划给土尔扈特人做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在回归故土的200多年间里,他们安居乐业,延续着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和传统。
从此土尔扈特人的主体便作为中国蒙古族的一部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人类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徙,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因为当时的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回归祖国的心愿,他们现在被称为卡尔梅克人,生活在今天的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这部分蒙古人由于当时在举族回归的过程中,由于伏尔加河没有封冻,无法将回归祖国的消息传达给卡尔梅克人,在土尔扈特人迁移完成后,沙俄为防止这部分蒙古人东归,对他们包围了几十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但在1771年至1775年仍然有2000多人利用游牧的方式,小规模分散式的方法回到了祖国。
土尔扈特的东归,真实的意义是文化的回归。
文明和文化是两个概念。发源于东方的两河农业文明和发源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其实并没有那样强的地域性。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它只对应于发展的阶段,而不管你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而文化不同,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差别。
土尔扈特东归前,正好处在带有斯拉夫风格的俄式文化圈与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之间。俄式文化圈有一些思维方式是很难为中华文化圈所接受的,包括对异民族和异教徒强烈的排斥和偏见,强烈的优越感和对生命的轻视,这些,土尔扈特人都首当其冲。当这些出自东亚文化圈的东方人最终无法忍受另一个文化圈的氛围,选择重归故土的时候,便是他们选择回到自己原来的文化圈中,他们认为这才是能够习惯和愿意生活的环境。这就是土尔扈特的东归。
而中国的立国之本,恰恰就是文化。土尔扈特等少数民族与中原习俗区别虽大,在文化上却比和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国度远为接近。至于说到乾隆和渥巴锡之间怎样互相戒备,那是任何及格线上的政治人物都不得不做出的本能反应,只能说是细枝末节。
东归后的土尔扈特人,的确回归了故土,以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继续生活下来,这便是东归的动人之处吧。
事实上,乾隆在确认了土尔扈特人的回归后,先后为他们划出了四个盟的草场,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个时代的中央政府对自己的子民算是尽到了责任。黑戈壁附近的额济纳旗,也是一支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安置之地——这500名土尔扈特人没有参加东归的行动,是随后自行逃出,辗转回归的。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由伊犁河入返天山,最后大多定居在天山的尤路都斯草原。
后代 列宁同志其实是瓦剌的后代
当民国初期西方探险家们再次见到他们的时候,由于丝路改线,他们的人口已经大为减少,但仍然保留着古代土尔扈特人剽悍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尔扈特蒙古东归之时,有一部分部众因为河流未结冰没能跟上队伍,留在了前苏联境内。他们和当地其他卫拉特蒙古人部落,如杜尔伯特人一起建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今天还留在俄罗斯境内。卡尔梅克人遍布世界各地,有两个他们的后裔经常被人们提起。
第一个,便是上个世纪曾纵横俄、蒙、中三国的神秘“黑喇嘛”丹必坚赞,他是杜尔伯特人,在蒙古国独立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因在科布多屠杀中国守军而被乌兰巴托的哲布尊丹巴政府尊为“呼图克图(国师)”。黑喇嘛在权力斗争中失利,逃到中国境内,在黑戈壁建立了自己的城堡,并试图奴役当地的土尔扈特人。他的势力之大,一度令新疆自治区主席杨增新十分担忧。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总检察长、传奇英雄策尔丹道尔吉化装深入黑戈壁,刺杀了黑喇嘛,将其头颅带回并保留至今,如今保留在黑戈壁上的,只剩了黑喇嘛城堡的残垣断壁。
另一个卡尔梅克人的后代是列宁。对,正是列宁。他的祖母便是一名卡尔梅克蒙古族人,还是一名台吉(贵族)呢。所以,列宁才会有斜斜的眼睛和一个扁鼻子。
当然,这也可以告诉我们,尽管俄罗斯颇有人说列宁是鞑靼人的后代,但这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列宁是瓦剌的后代。
言归正传,今天黑戈壁的土尔扈特人已经全部消失了。如果我们今天有机会去新疆,应该还可以见到这些独特的牧人,只不知道今天他们是否还是戴着那种可爱的小圆帽。
东归英雄“渥巴锡”从德国归来 迄今为止最真实的渥巴锡画像回到巴音郭楞博物馆
在巴州和静县城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塑像,一位勇士手执皮鞭,稳坐马背,目光直视前方,严然一副将帅风度。塑像的底座正面刻有七个大字:“民族英雄渥巴锡”。但是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人知道渥巴锡的真实面容,人们只能凭想象勾勒出他的英雄形象。带领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渥巴锡长得什么样?这对生活在东归故土的人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谜,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直到2012年3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道尔基、王博、李政三位教授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多年来萦绕在许多学者心中的谜团。
图为 2012年3月1日下午,在库尔勒飞机场,有关专家在探讨渥巴锡画像。(记者 确·胡热 摄)
当天,道尔基、王博、李政三位教授将一幅珍贵的画作正式赠送给巴音郭楞博物馆,而这幅画作正是迄今为止出现的最为真实的一幅渥巴锡画像,巴州各族人民将有机会一睹这位东归英雄的真实面容。同时,三位教授也为我们讲述了这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几经周折,回到巴州故里的曲折过程。
真实画像源自清宫画师之手
“你们看,他的眼神多么忧伤,脸上写满疲惫,当时他的心情是很沉重的……”道尔基教授激动地为大家讲解着眼前这幅极其珍贵的渥巴锡画像,画中的渥巴锡面容憔悴,神情凝重,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得到他的那种英雄气魄。
据记载,公元1771年1月5日,年仅27岁的渥巴锡率领近十七万人举部东归,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万里归途。成千上万的妇孺和老人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撬,离开了白雪皑皑的伏尔加河草原。在漫长的征途中,大批人员牺性,大量牲畜死亡,疲惫不堪的队伍扶老携幼,在艰难中苦苦挣扎。终于在7月初,到达了祖国西北边境的伊犁河畔。同年9月,清代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也称小布达拉宫)接见渥巴锡等东归首领。并且,乾隆皇帝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就是在普陀宗乘之庙,乾隆皇帝用蒙古语和渥巴锡进行交流,了解了部落历史和回归经过,并且请宫廷画师为渥巴锡画了这幅画像。因为当时渥巴锡起行时率领的十七万大军回来时只剩下不足七万人,渥巴锡的内心十分沉重,所以画像上的他看起来很忧伤,很悲痛。”道尔基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这幅画的由来。透过眼前这幅真实无比的渥巴锡画像,大家仿佛重温了240年前那段悲壮的历史。
德国博物馆意外发现“东归英雄”
据了解,这幅渥巴锡画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根据德国汉斯博物馆提供的电子版照片写真喷绘而成,这幅画像的原件现在珍藏于德国汉斯博物馆。中国的文物怎么会出现在德国的博物馆?这件流失海外的珍宝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道尔基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这其中的曲折过程。
一切要从今年2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办的《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说起,作为文化援疆项目之一,这次展览早在两年前就开始酝酿。2011年上半年,故宫博物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专家们开始共同起草展览陈列大纲、挑选文物。在一开始的设计上,便强调“新疆特点,突出清代文物”。在设计到这次展览的东归历史部分时,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渥巴锡画像现在德国汉斯博物馆”,在场的所有人在惊讶之余,都兴奋不已。对于新疆,对于东归英雄的后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原来,几年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德国汉斯博物馆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无意中发现展馆内有中国清代的人物画像,感到十分意外,于是走上前去仔细观看。画像的左上角写有蒙古文,右上角则用汉字写着“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专家便留心记住了这幅画。没想到几年后,正是因为他的一个无意中的发现,“东归英雄”才得以回到故土。
渥巴锡的画像怎么会出现在德国汉斯博物馆呢?
“1771年秋,在普陀宗乘之庙,乾隆皇帝请宫廷画师为渥巴锡画了这幅画像,并保存于皇宫之内。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道尔基教授深感惋惜地说道。
据道尔基教授介绍,在设计东归历史这部分时,他们已经从全国、乃至世界的博物馆查阅了大量相关档案资料。在得知渥巴锡画像在国外这一重大线索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想尽一切办法,几经辗转,最终在今年1月份,通过电子邮件与德国汉斯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完成了展览。
时隔240年 “渥巴锡”回归故里
据介绍,这幅渥巴锡画像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写真喷绘制作而成,规格为80×100厘米,共两幅。一幅现珍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而另一幅则赠送给了巴音郭楞博物馆,将被永久性展出。道尔基教授说:“渥巴锡是东归英雄,而巴州是土尔扈特、和硕特部落的故乡,把这幅画送回来可以说是完成了东归英雄后裔的心愿,也是让这位英雄人物能够重归故里。”
日前,记者从巴州文物局了解到,巴音郭楞博物馆于2011年7月、11月先后收藏保管了两批与东归历史相关的重要文物,一个是由河北承德文物局避暑山庄管理处正式交由巴音郭楞博物馆保管的清朝乾隆皇帝纪念渥巴锡率部东归碑文拓片,内容包括乾隆皇帝接见渥巴锡那年立碑于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等。另一个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技术部复制而来的10枚清代乾隆皇帝颁发给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落的大印。如今在巴音郭楞博物馆开馆之前,“东归英雄”的回归可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
巴音郭楞博物馆副馆长牛耕说,渥巴锡真实画像的展出将成为巴音郭楞博物馆东归展厅的一个最大亮点,让这段震撼人心的回归史更加完整。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在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今后我们会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好好收藏保管,使东归精神代代相传。
巴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副局长巴岱说:“东归文化孕育出了巴州人民不屈不挠和高度自信的精神风范,我们将充分利用东归英雄的这种爱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 王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