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书(印文)是在甲骨文之后最早的书体。由于甲骨文有缺少固定的格式,文字写就时有很多变体等诸多不便,据说,早在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统治时期,就有人开始了统一书法的努力。其时,太史史周编辑了有15章的字典,统一了中国书法的标准,称之为"篆书",也以作者的名称命名为"周文"。由于这种字体经常用在印章之上,在英文中叫做"印文",或者就根据其笔划的形状,称之为“曲体字”。
史周的字典(有人推测是秦国的后人编撰)已经失传多年,但是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在秦时鼓形石砖上所刻的文字和古篆体大体一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书同文字”,他命令丞相李斯搜集并挑选出所有当时流传在六国的书法体系,李斯在此基础上简化了古篆体。
时至今日,在山东泰山,还伫立着刻有篆体创造者李斯的手迹的石柱,这也是我们所有的最具价值的古书法遗迹。由于受到时间和风化的侵蚀,在这个有2200多年历史的石柱上,仅留下了九个半的篆体字。
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郭沫若认为篆书是官书之称。甲骨和金文是小篆。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实际上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而隶书则更普遍地被使用。用于一般的公私文件和书籍。范围要广泛得多。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