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指的中国画,就是卷轴画。也就是在纸或绢制成的手卷或立轴上,用毛笔和水墨或水墨淡彩画成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发展史,在这里即卷轴画的风格演变历史。中国画自战国以来,发展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已经过约2000年的发展,历史是相当悠久的,风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卷轴画的滥觞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隋唐的中国画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一代巨匠吴道子在人物画(含宗教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
五代卷轴画风格之变是由唐入宋的过渡。北方,荆浩和关仝开创了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南方则有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善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景。董巨画风在元后流行起来,对中国画风格发展产生罕见的影响。在整个卷轴画风格发展中,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就传说的作品而言,宋代的遗存远胜过以往任何时代。
宋代的人物画创作成就,不及唐代的发展,但在山水和花鸟画领域内,经过长期酝酿,唐和五代的渐趋密切,逐渐兴起的文人画创作高潮,关键也在宋代形成。文人画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是导致中国画风格演变的重要原因。宋代山水创作一度繁荣。北宋崇“北宗”,上承唐之青绿山水和荆关的全景山水。
至南宋李刘马夏山水画风为之一变,出现“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及所谓“院体”画风,对后世山水创作有极为重要意义。宋代画家不拘成法,以写生为基础,创造出大量生动多样的艺术精品。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影响。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
清初“四王”受皇室扶植,成为画坛正统派,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其昌和元四家,讲求笔墨之韵,技巧功力颇深,影响整个清一代山水画坛。同时“四僧”和龚贤领导的“金陵派”等反传统画家在江南兴起,他们的艺术主张抒发个性,因此作品风格新颖独特,感情真挚。“四僧”贡献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也最大。
“康乾”盛世时期,宫庭绘画在皇室扶持下活跃一时,“扬州画派”兴起于扬州地区,接过石涛、朱耷的“反传统”旗帜,以革新的面貌现于画坛。他们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中国画风格发展大致如此。这些仅能记录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历代流传下来的卷轴画很多已遭战争和人为破坏,我们只有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不完全的宝贵作品中,来感受我们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