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书法艺术>>>书法鉴赏>>>朱绍良撰文辨析苏轼《功甫帖》真伪
 
 文章   发布文章 >>>
朱绍良撰文辨析苏轼《功甫帖》真伪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21日 09时36分57秒   来源: 新浪收藏   部落主人: 打印】【纠错

  作者/朱绍良

  摘要:苏轼《功甫帖》墨迹,被质疑“双钩阔填” 伪本,本文针对这一观点予以论证。

  1)双钩阔填,摹自于《安素轩石刻》,(谢稚柳先生对钩摹的定论)。

  2)翁方纲跋伪,与文集不符(存世古迹题跋多与文献不符)。

  3)张葱玉、徐邦达未见过《功甫帖》实物(此论差谬,张、徐皆留有过眼录,及明确文字)。

  4)侧笔入锋,与苏轼书风不符(此论与可靠的历史文献不符,北宋黄庭坚曾专论苏轼侧锋用笔)。

  5)项子京、安岐收藏印真伪问题(举例为证)。

  6)纸张考证(这个主要问题非常重要)

  7)博物馆专家高调介入民间作品真伪争论,言辞激烈。

  8)郭祥正是否做过奉议郎?徐邦达是否“走眼”?虫蛀痕迹就是作伪?翁方纲造伪说?是否曾入藏上海博物馆?等问题予以考辨。

  结论:陈萧羽先生及苏富比研究报告,已论述观点不会再多赘言。本文重点在纸张、“双钩阔填”、翁方纲跋文与文集、苏轼书艺书风、项子京、安岐藏印等方面论述。

  笔者在刘益谦购买《功甫帖》提供意见,后纷争声明愿购藏,现将《功甫帖》是真迹论证结果呈现大家!

  正文:苏轼《功甫帖》,纸本,墨迹,两行九字,纵27.9厘米,横9.5厘米,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1),是苏轼写给好友郭祥正(功甫)的临别便签。2013年纽约苏富比拍卖成交价,折合人民币五千万元。

2013年纽约苏富比拍品

  2013年纽约苏富比拍品

  书者苏轼(2)(生于1037仁宗景佑四年~卒于1101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元丰四年(1081年),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受书者郭祥正(3)(1035仁宗景祐二年~1113年徽宗政和三年)字功父,一作功甫,号谢公山人。当涂(今属安徽)人。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汀州通判等。自诩唐代大诗人李白转世,元人补有《青山集》30卷。

  最近有关苏轼《功甫帖》真伪问题,学术上发生一些争论。《功甫帖》拍卖之前,本人曾考证研究。近日拜读上博三位研究员的文章,实感考证方法与观点,颇有瑕疵,在此与三位学者商榷。

上博研究员对苏富比拍品提出质疑

  上博研究员对苏富比拍品提出质疑

  (一)媒体先后报道上博研究员对于《功甫帖》的质疑:

  1)上博研究员率先发难:

  2013年12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署名乐梦融的文章(4),《五千多万拍自苏富比的《功甫帖》被指伪本》。(以下简称文一)署名为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先生的采访报道,认为苏轼《功甫帖》拍品问题如下:

  (1)其用笔居然以偏锋为主,线条无不单薄枯梗,缺乏立体感,兴味索然、寒碜,运笔亦不知所措,如鼠迹乱蹿,一派伧父面目,如此书艺,谓与东坡无一毫沾边。

  (2)《功甫帖》钩摹本,其中出现了大量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等莫名甚至匪夷所思的运笔与笔触。《功甫帖》钩摹本右下有“世家”一印,翻刻自《安素轩石刻》所收的苏轼《功甫帖》拓本。

  (3)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鉴藏印,按照项元汴的收藏习惯,不可能不在《功甫帖》上留印。

  (4)清代书画名家翁方纲的书法存世较多,与这幅拍品立轴上的翁氏书法差距甚远。

  (5)指出《功甫帖》墨迹源于拓本的时间,是清中期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

  (6)记者采访手记:私人收藏品鉴,以藏家满足为上;但进入公共视野,在美术馆里起到美术教育普及的功能,作品是真是伪,关乎大事:欺世之作若登堂,惑人耳目,贻笑后人。

  2)上博研究员加大力度给媒体爆料:

  2013年12月23日《新民晚报》又刊“上世纪80年代曾有《功甫帖》赝品流传”一文,(以下简称文二)言:

  (1)有知情人士向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透露,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研究过一件文革抄家得来的《功甫帖》,经过研究考证,发现是赝品,于是退回物主,后来听说此物被带出境外,可能流入美国,但目前也无法确认。

  (2)上博书画部研究员单国霖随即向《解放日报》记者表示,他和另一位研究员钟银兰均曾见过《功甫帖》实物,完整报告中将不涉及《功甫帖》纸张问题,笔迹研究主要参考苏富比《功甫帖》拍卖图录。而另一位研究员凌利中也告诉过本报记者,他在预展上研究过这件拍品。

  2014年1月14日《新民晚报》方翔透露(以下简称文六):多家媒体今天上午从上海博物馆方面核实得知,这件《功甫帖》无论是收藏还是寄存,都未曾到过上海博物馆。而本报记者又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许汉卿的抄家清单中,也未见这件《功甫帖》。上世纪50年代,此帖装裱成立轴后,一直深藏未示于世。

  3)上博研究员与刘益谦双方争论焦点:

  2013年12月30日《东方早报》又刊载,“上海博物馆研究者回应研究《功甫帖》原因”一文(以下简称文三),新的观点:

  (1)研究者前天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他们是前不久通过研究馆藏的《刘锡敕》而顺带研究《功甫帖》,因为两者互为佐证,并非专门针对《功甫帖》,研究报告将于近日刊发。

  (2)刘益谦指出:“上博的专家并没有看过原作”——而据上博研究者之一的凌利中此前告之,9月份苏富比拍卖时他正在美国访学,当时专程到预展现场认真观摩了这一拍品。

  (3)研究人员经过考证,发现《刘锡敕》钩摹制作时间为嘉庆十年(1805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之间,并非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在其《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所认为的“明人伪本”。

  也就是说,通过对馆藏《刘锡敕》的研究,研究人员已推翻了徐邦达先生对《刘锡敕》的结论。

  (4)而通过对拍卖本《功甫帖》的研究,研究者或将再一次重新反思徐邦达先生对《功甫帖》的那短短评语。

  当然,其实无论是徐邦达,抑或启功、谢稚柳等书画鉴定权威,生前难免也偶有争论或看“走眼”之处,从这一角度而言,倒也未必完全迷信权威。同理,对于上海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即将公布的关于《刘锡敕》与《功甫帖》的学术研究报告也亦尽可讨论。

  4)鉴定报告出炉,三位专家意见相左:

  2014年元旦,《中国文物报》又刊载单国霖先生(5):《苏轼《功甫帖》辨析》一文(以下简称文四),钟银兰、凌利中二先生(6)的《功甫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文五):从法帖中双钩。两篇文章出现重大变化,单国霖先生明显与钟银兰、凌利中两位先生观点有很大分歧。

  此两篇文章中,除分为两个阵营之外,文四另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1)苏轼《功甫帖》的翁方纲跋伪,字体由瘦长变为方字。

  (2)安仪周的印鉴款识真,应该是《墨缘汇观》著录。

  (3)张葱玉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里,不知出于何因,没有载入《功甫帖》。徐邦达先生未见此件作品。

  文五研究报告的观点:

  (1)墨迹是《功甫帖》“双钩填廓”。

  (2)《功甫帖》墨迹本摹自《安素轩石刻》,是钩摹自《安素轩石刻》之“拓本”。

  (3)墨迹本书艺与苏书不符,远差于拓本。

  (4)墨迹本带有拓本特征,如墨斑等。

  (5)墨迹本并非安岐收藏,项子京的收藏印不可能不盖在本幅上。

  (二)对于以上诸文的考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溪岸图》轴的争论,致使中国古代书画追捧达到历史高潮,结果大都会博物馆科学测试否定了张大千造伪一说。

《溪岸图》科学测试图

  《溪岸图》科学测试图

《溪岸图》现状图

  《溪岸图》现状图

  《功甫帖》墨迹到底真相如何,本文针对专家及媒体意见逐一详述辨析阐述。钟银兰、单国霖两位先生,是笔者的前辈,前文涉及的诸位文中谬误之处,望不吝赐教:

  (1)为何言辞犀利并贬斥先贤:

  文一:

  在《新民晚报》采访手记,以一种居高警示之态,不无从人听闻批评道:私人收藏品鉴,以藏家满足为上;但进入公共视野,在美术馆里起到美术教育普及的功能,作品是真是伪,关乎大事:欺世之作若登堂,惑人耳目,贻笑后人。

  文三:

  通过对拍卖本《功甫帖》的研究,研究者或将再一次重新反思徐邦达先生对《功甫帖》的那短短评语。

  当然,其实无论是徐邦达,抑或启功、谢稚柳等书画鉴定权威,生前难免也偶有争论或看“走眼”之处,从这一角度而言,倒也未必完全迷信权威。同理,对于上海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即将公布的关于《刘锡敕》与《功甫帖》的学术研究报告也亦尽可讨论。

  上述这些措辞,本不应出现学术性的考析文章中提出,其中用词的武断已情绪化地失去媒体客观立场与公正调查。特别是谈及已逝去的启功、徐邦达、谢稚柳诸贤,言辞不敬,三位前辈对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功绩甚伟,今人怀敬重之心非以贬盖棺!

  (2)专家意见由共同转变为异同:

  文一发布之时,三位研究人员共同署名对《功甫帖》提出质疑,而且冠以上海博物馆名义。前辈鉴赏大家的成就,并以之为人和治学态度恩泽后世,要多怀敬仰之心。十多天后,《中国文物报》刊登的文四与文五中三位专家令人诧异出现两种意见,变成以私人名义发表文章,并无任何头衔的个人署名。

  尤其是文四与文五,针对清安岐是否收藏过发生分歧,文四肯定《功甫帖》是安岐收藏,安岐收藏印真,应属《墨缘汇观》著录。文五坚称摹自《安素轩石刻》拓本。

  (3)争论焦点张葱玉、徐邦达二贤是否过眼?

  文四认为:

  安仪周的印鉴款识真,应该是《墨缘汇观》著录。

  张葱玉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里,不知出于何因,没有载入《功甫帖》。徐邦达先生未见此件作品。

  文四的新观点的确较第一篇文章有所变化,肯定苏轼《功甫帖》为清初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安岐收藏印鉴真。

  张葱玉日记1940年2月4日记载:“(韩)慎先北平诒书,寄示东坡《功甫帖》、元章《章侯茂异帖》、《道祖帖》、(应为逗号)又陈俊卿、李寿朋二札子影本,索价二万元。中间《功甫》、《章侯》二帖最佳,《道祖帖》真而不精,又破损太甚。《功甫帖》才九字,若与《太简》为匹,则真属双璧矣。”(7)

  质疑张葱玉看的是影本,首先,以大古董商韩慎先以赫赫名迹寄示,是请葱公购藏,而非考鉴,二人交往甚厚。韩无理由也不敢用双钩阔填本蒙骗葱公。葱公学识渊博,遍览古籍,何况安岐《墨缘汇观》乃鉴藏家必读之典,葱公过目睹帖自然清楚是为《墨缘汇观》著录、李佐贤《书画鉴影》记载的《苏米合册》,其中包括苏轼《刘锡敕帖》、《功甫帖》、米芾《章侯帖》、《道祖帖》四札,这里日记载《功甫帖》九字,无疑是苏轼《功甫帖》了。文四在《道祖帖》后断句变为顿号,用意良苦,将后面的影本问题就与上句联成一体了。尽管当时处于战乱时期,邮寄物品还是有诚信的,如白坚甫邮寄易元吉《聚猿图》、虞世南《破邪论》册、龚开《骏骨图》给三井高竖。

  六十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成立张葱玉(组长)、韩慎先(后为刘九庵)、谢稚柳三人小组(8),走遍全国鉴定公私所藏古代书画,三人朝夕相处难免谈及苏轼墨迹。葱公将苏轼《苏太简帖》列为精品,又怎能不涉及苏轼《功甫帖》呢?况且,又有韩慎先四十年代沽售苏轼《功甫帖》向张葱玉兜售之事。

  张葱玉《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虽未编入苏轼《功甫帖》,其缘由是《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原计划审鉴编入6000余幅书画,因葱公英年早逝,文物出版社将已完成的2800余幅书画编撰成书。《苏米合册》中米芾《章侯帖》和《道祖帖》,同样《日记》中可查,未见记载《木雁斋笔记》。曾巩《局事多暇帖》页,曾是葱公收藏,亦未编入《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尤为不解的是,文四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言,徐邦达先生未见苏轼《功甫帖》实物,此论实属子虚。徐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前言中特意声明,凡过眼之作皆注明,以初小语文知识亦懂“过眼”即“看过”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徐老加了“按”语,“《功甫帖》为第二幅,虽只九字,极为神采。”(9)

  徐先生究竟是否“过眼”,另有发表的文章为证,1992年第02期北京故宫《院刊》,徐邦达先生在《书画鉴定百例》中《苏轼一页》中文字:

  “曾见赐《宣德郎刘锡敕草》一通,在《苏米翰札》合册中,见之《书画鉴影》卷一O,闻今已分拆。其中,苏书《功甫帖》、米芾书《恶札帖》,现藏上海博物馆,皆真迹无疑。”(10)

1992年第02期北京故宫《院刊》

  1992年第02期北京故宫《院刊》

  徐文明确记载曾在《苏米翰札》合册中“过眼”《功甫帖》,并一锤定音为“真迹无疑”,文中还记述,其意“闻今已分拆”所观四札之为上博,1992年合册已分拆。近闻上博告知媒体,这件《功甫帖》无论是收藏还是寄存,都未曾到过上海博物馆。

  笔者在此认为张葱玉、徐邦达二贤,是亲眼目睹《功甫帖》墨迹的,并以之丰富深厚的“过眼”经验和经历,先后赞誉《功甫帖》的“最佳”与“神采飞逸”

  (4)项元汴、安岐钤印是真的

  文一和文五钟、凌二先生在两篇文章中认为,

  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鉴藏印。但是,按照项元汴的收藏习惯,不可能不在《功甫帖》上留印。

  二位鉴定家或堪称当世鉴定大家,在明代最著名鉴藏家的钤印问题上,竟不免有疏漏之嫌。其认为项子京的钤印习惯,必定将收藏印钤盖于本幅之上,“不可能不将不在《功甫帖》上留印”。张伯英收藏的王羲之《此事帖》、普林斯顿大学王羲之《行穰帖》、有邻馆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台北故宫郭忠恕《雪霁江行图》(11)经过项子京收藏,已有普世定论为真迹,四幅作品本幅上均没有项氏收藏印。不久前于故宫合璧的《出师颂》,这一名迹曾经项子京收藏过的,其上面亦不见项氏藏印。

王羲之《此事帖》 王羲之《行穰贴》

  王羲之《此事帖》 王羲之《行穰贴》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 《出师颂》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 《出师颂》

  据以上名迹显示了一个明确事实,即项元汴收藏钤印不一定盖一件藏品的本幅之上,二位资深研究员的研究结果若非有疏忽,则有失于过眼之宽博。

  关于文四苏轼《功甫帖》辨析:

  文四称“与翁方纲题跋同一纸上钤有明项元汴三印:“子京”朱文葫芦印、“项叔子”白文方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朱文长方印,经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82号、80号、108号相较,都有细微差别。且安岐《墨缘汇观》著录中未提及项氏此三印,而同书中著录苏轼《复盆子帖》中写明“帖经项墨林收藏”;另一著录苏轼《一夜帖》中,写明“前后空纸有项氏收藏印”,项元汴为明代著名收藏家,《功甫帖》上若有项氏藏印,即使在另纸上,安岐也不会漏记。”

  有明以降,藏家以多印为尚,《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编录藏印,因时局之限,难免挂万漏一。虽为鉴定重要工具,但若将之奉为无有漏遗的法典,不免以管窥豹。北京故宫藏欧阳修《灼艾帖》(图)卷上,项子京“檇李項氏世家寶玩”(图),和安仪周“安儀周家收藏”(图)藏印,均与苏轼《功甫帖》藏印一致。对比黄庭坚《致云夫七弟帖》、苏轼《覆盆子帖》墨迹上“安儀周家收藏”鉴藏印,亦完全一致。

蔡襄《澄心堂》 苏轼《一夜贴》 苏轼《功甫帖》

  蔡襄《澄心堂》 苏轼《一夜贴》 苏轼《功甫帖》

苏轼《获见帖》 苏轼《覆盆子帖》 苏轼《功甫帖》

  苏轼《获见帖》 苏轼《覆盆子帖》 苏轼《功甫帖》

蔡襄《暑热帖》 黄庭坚《致明叔少府贴》 苏轼《功甫帖》

  蔡襄《暑热帖》 黄庭坚《致明叔少府贴》 苏轼《功甫帖》

苏轼《覆盆子帖》 黄庭坚《致云夫七弟帖》 苏轼《功甫帖》

  苏轼《覆盆子帖》 黄庭坚《致云夫七弟帖》 苏轼《功甫帖》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是以上海博物馆藏书画为基础,辑录而成的印鉴款识。仅此推论,鉴定一学需广征博纳。区区印章虽小,疏漏一枚证据链可能不击而溃。金章宗完颜璟的明昌诸玺中《明昌》大方印、元代柯九思最重要的《柯氏秘笈》、清高宗弘历近千余方玺印没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

  王洵《伯远帖》藏印累累,安岐在《墨缘汇观》中未将一印录入。陆机《平复帖》安岐仅记载藏印“宣和”、“政和”、“张丑之印”三方,上面宋徽宗印鉴七方,韩世能父子、梁清标等历代藏印数十方为何也没记录呢?

安岐《墨缘汇观》 P39 陆机《平复帖》 P44王珣《伯远帖》

  安岐《墨缘汇观》 P39 陆机《平复帖》 P44王珣《伯远帖》

  故文四文中关于项元汴收藏印问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5) 研究者是否经手过眼,决定鉴定家素质:

  上博 研究者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

  通过研究馆藏的《刘锡敕》而顺带研究《功甫帖》,因为两者互为佐证。

  并非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在其《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所认为的“明人伪本”。

  也就是说,通过对馆藏《刘锡敕》的研究,研究人员已推翻了徐邦达先生对《刘锡敕》的结论。

  此文二所言苏轼《功甫帖》曾在上海博物馆收藏,文革退还文物定为赝品,让物主携带出境。张、徐二贤定为真迹的苏轼《功甫帖》,为何翻盘复定为赝品呢?而张葱玉、徐邦达定为赝品的《刘锡敕》,为何至今还冠冕堂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研究主要参考苏富比《功甫帖》拍卖图录。这是古代书画研究大忌,仅存图录研究,是非常不严谨的行为。图录上是看不清是否“双钩阔填”,如果真的没上手看实物,出研究报告是不负责任的。

  文六:短短二十天间,上博研究员并确切对媒体逐力传言,渐次披露的观点和资料,致使《功甫帖》的真赝扩大与混乱。几天前坚称《功甫帖》从未进过上博,其后表明知道此帖50年代装裱成轴,并确切知道一直隐秘未现呢?

  但是,依照刘益谦所言,研究者根本未见苏轼《功甫帖》实物,仅凭图录、照片对比《刘锡敕》帖,究竟有没有看过实物?

  在此,笔者认为没有看过实物,如果真是依图录研究得出报告,是极不负责任的。

  (6)问题核心“双钩阔填”:

  2013年12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的,文一是署名为三位先生的采访报道。

  指出《功甫帖》墨迹源于拓本的时间,是清中期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

  2014年元旦《中国文物报》刊登的三人观点相左的两篇文章。文四在研究成果中,退出苏轼《功甫帖》墨迹钩摹于《安素轩石刻》的论点,而文五仍颇具骨气地坚持初始观点,:

  墨迹是《功甫帖》“双钩填廓”。墨迹本带有拓本特征,如墨斑等。

  苏轼《功甫帖》被质疑“伪作”的基点就是这一观点,看来三位先生的学术观点形成对垒冲突的局面。单先生否定“双钩”的同时,从清代的基点,跨越至明代基点。至此,三位学者的学术勇气和原则,令人困惑而钦佩,不过单先生之论据仍与历史真相甚远。谈及“双钩”可以引述三位先生之论,作一普及性解释。

  谢稚柳先生对摹、临、仿的意见:摹有三种技法:1)先勾后填,古代时用涂烫好黄蜡的薄而透明的纸(涂蜡使纸变得透明)蒙在原迹上,再以淡墨用细线勾出书法或绘画轮廓。完成后取下蒙纸,将适当的墨色或颜色填进轮廓中去。···被称为“双钩阔填”。2)将透明纸蒙在原作上,然后直接在其上用墨色依样摹写。3)先勾好淡墨色的轮廓后,不取下蒙纸,再直接在勾好的轮廓中依样摹写。(12)

  这三种方法,都必须在摹写好的笔触转折或虚浮的笔锋处稍加填写或填画。因为在专心勾摹时,这种运笔上的技巧难以完全顾及,故鉴别这种勾填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光透视,鉴别者可从透明的墨痕中,看出笔触的不完整,运笔有所迟疑而有快有慢,墨色则时浓时淡,有改的痕迹,或者墨色和勾的线不完全吻合。

  笔者认为谢稚柳先生的论述,已经清楚说明摹写要素与鉴别,仅以最简单的借光透视法即可了然,文五的论据是不成立的。笔者与多位资深专业人士探讨,“借光透视”与高倍放大镜观察,均未发现钩摹痕迹,鉴定之余,大家不约而同自问,项元汴、安岐、张葱玉、徐邦达是何等大家,我等实属徒费功夫。

  其实单先生在文四已经道出本相,戈勾挑笔、“功”字撩笔亏墨,呈锯齿状,这说明《功甫帖》墨迹不是双钩而来。近日单先生在得知苏富比《回应》后向媒体表示,“不会看、不理它,《功甫帖》是摹本,可能是自己写的,没有双钩廓填。”单先生公开易帜否认“双钩阔填”一说了!

《功甫帖》“功”字 《齐州塔铭》“功”字 《金刚经》“切”字

  《功甫帖》“功”字 《齐州塔铭》“功”字 《金刚经》“切”字

  笔者亲自上手看过苏轼《功甫帖》墨迹实物,为防止“走眼”,用高倍放大镜反复观察,再将墨迹背对阳光审视。与钟、凌二先生观点相反,得出结论如下:

  苏轼《功甫帖》墨迹本,纸张为北宋用纸,属于苏轼习惯性用纸,纸地帘纹明显为北宋竹帘抄纸。(13)这么厚的楮皮纸根本不适合钩摹。

  苏轼《功甫帖》墨迹本,乃书写墨迹,未见勾描轮廓线,无钩摹复笔痕迹,浓淡墨、干湿墨自然形成,且有渍墨痕迹。用笔自然,笔划交叉痕迹清晰,因苏轼惯于使用浓墨书写,图像目鉴是看不出浓淡变化的。

  苏轼《功甫帖》墨迹本,上面的钤印色赫然古,印色不一,不属于同一时代钤盖。

  翁方纲摹苏轼《功甫帖》墨迹,是双钩阔填!翁方纲的书法皆真,与《化度寺碑》(传)考文,上博苏轼《四君子》(传)图卷跋文一致。

  拓本分为刻石、碑碣、墓志以及诗文杂著等,碑帖(石刻)历经秦至清近两千年。是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宣纸呈现凹凸,蘸墨拓成。

  所谓出现了大量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等莫名甚至匪夷所思的运笔与笔触。

  从墨迹变成拓本比较容易,从拓本双钩阔填变成墨迹何其难。下面仅举两例:

裴将军贴 墨迹

  裴将军贴 墨迹

裴将军贴 拓本

  裴将军贴 拓本

  颜真卿《裴将军诗》墨迹,(图)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北京故宮所藏的墨蹟本,因其字蹟筆劃太過拙劣,較《忠義堂法帖》的石搨本氣象也相去甚遠,實屬偽作---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14)这就是墨迹源于拓本,徐老既然看出《裴将军贴》,由此推论,徐老凭目鉴足以辨明苏轼《功甫帖》墨迹与拓本区别(图)。笔者以智永《千字文》墨迹与拓本(图)为例,凡略懂书法者即可看出墨迹转化为拓本的区别。

智永《千字文》拓本与墨迹

  智永《千字文》拓本与墨迹

  因此,将拓本石花、斑点、圭角在双钩阔填种完美纠补,是难以实现的!

  文五质疑“世家”半印摹自拓本。这是固执而出的鉴定结果,导致偏差,事实是骑缝印钤盖。此“世家”印与台北故宫藏徐铉《私诚帖》(图)上钤印为同一半印,台湾大学何炎泉先生《徐铉及其》已论述。依据《私诚帖》半印分析,“世家”半印与“义阳”半印,极似“义阳世家”(图)同一藏印,此印至少在入《石渠宝笈》之前已存在。

徐铉《私诚帖》“义阳世家”印 苏轼《功甫帖》“世家”印

  徐铉《私诚帖》“义阳世家”印 苏轼《功甫帖》“世家”印

  《私诚帖》为清宫旧藏,从未出过宫,“世家”半印至少在清以前,由此而论《功甫帖》墨迹摹自清中期之后,是不成立的。

  将“轼”字右侧半印,与“别”字左下方半印,经电脑拼图释后,显示为“图籍”。这方半印左侧部分,在“轼”字右侧,右侧部分在“别”字左下方,今已漫漶不清了。

《功甫帖》电脑拼图可能为“图籍”印

  《功甫帖》电脑拼图可能为“图籍”印

  墨迹转化为石刻,多以刻帖人审美为尺度进行修饰,《功甫帖》墨迹上的“世家”歪印,在《安素轩石刻上》修成直正,从拓本勾填墨迹而将半印盖歪实为方外之谈。

  曾有人质疑安岐《墨缘汇观》记载,前后半钤四印,为何多出这些钤印?那四个半印正是“义阳世家”,和“图籍”半印,都是骑缝印。至于多出很多收藏印,当然是安岐以后的的收藏者所钤。

  《功甫帖》所钤盖之印,尚辨识即断言墨迹出自拓本说不成立,又失考据的严谨精神。

  (7)翁方纲题跋、书法问题,需要对古文献熟知:

  三位先生共同点就是翁方纲伪赝之作,根据是对照《复出斋文集》文字二者有出入,翁字应该是稍瘦长,不应这般略显方些。

  翁方纲所藏《化度寺碑》是初拓本,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敦煌石室曾发现唐拓本,为法国人伯希和所获,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近年在敦煌石室,发现残本,存236字,摹拓极为精彩。历代流传的《化度寺碑》,在宋代就误认为唐原石,其临模镌石精绝。翁方纲误将宋拓本考为源出唐朝原石,为唐石宋拓。

  暂不论翁方纲误判,其题写于《化度寺碑》拓本的墨迹书法,与苏轼《功甫帖》上的书法墨迹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略显扁方”。其实,上博馆藏苏轼(传)《六君子图》卷,跋尾的翁方纲题跋,亦符合“略显扁方”的形态。(15)

  翁方纲所写苏轼《功甫帖》题跋的书法墨迹内容,与《复出斋文集》有不符一论,李雪松先生曾撰文释疑,笔者颇赞同其推论。不过,笔者在考证中发现实例,可以印证李雪松先生的推论。如北京故宫收藏欧阳修“《灼艾帖》卷上,翁方纲为江德量题跋跋文与文集存有出入。文集著述“予在江西三年”,墨迹书为“方纲昨在江西三年”, 文集著述云:欧阳文忠手帖用李茶陵韵二首。墨迹书写“秋史侍郎以所藏欧阳文忠手帖所题,用李茶陵韵二首。落款时间为庚戊九月 翁方纲”,(16)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最为关键且近便的证据是上博收藏苏轼(传)《六君子图》卷,上面的翁方纲跋文,与《复出斋文集》差异更大。

《六君子图歌》 《复出斋文集》

  《六君子图歌》 《复出斋文集》

《后六君子图歌》 《复出斋文集》

  《后六君子图歌》 《复出斋文集》

  翁方纲去世后,其手稿几经辗转,后为缪荃孙(1844-1919)收藏。缪氏曾“取校通行本《复初斋诗文集》,从稿本中辑出《复初斋集外诗》二十四卷、《集外文》四卷,刊入《嘉业堂丛书》中”。

  历代著名文人的文集多为后人辑录。如本文核心人物郭祥正《青山集》为元人编撰。

  再者,书法墨迹与文集记载有出入,古来此事不足怪也。仅举翁方纲同时代的乾隆皇帝,贵为国君的题跋、钤印、落款时间,与记载不符甚多,下面就举两例吧!

  北京故宫收藏的汝窑三足盘,(17)原系清宫旧藏,从未出过宫。盘心镌刻的乾隆皇帝御题诗,落款时间为:乾隆戊戌夏御题(即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此诗在《御制诗文集》时间,乾隆庚子,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北京故宫藏宋汝窑三足洗 王洵《伯远帖》及跋

  北京故宫藏宋汝窑三足洗 王洵《伯远帖》及跋

  三希之一王洵《伯远帖》卷(18),在《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里,与实物上有很大区别。如:乾隆皇帝御题下面,明明是三方御玺钤印,《石渠》记载缺少了《耽书是宿绿》玺;在沈德潜书《三希堂歌》中,记载里出现不少通假字、别字、错字,与作品实物相差很大。

  因此,质疑翁方纲题跋与文集,是阅读古典多寡的问题,而非真伪讨论范畴。

  2014年1月14日《新民晚报》发文:“《功甫帖》疑点补遗”一文,之一如下。1)油笺纸《功甫帖》是作伪母本。(上文已阐述谢稚柳先生文章,不再复述)。2)《功甫帖》“虫吃”露作伪痕迹。古书画虫吃现象普遍。藏于南方的书画多遭软体齿弱的蠹虫食蚀,蛀痕为弥漫式。如曾巩《局事多暇帖》页。北方多为衣鱼,节肢齿尖,蛀痕为点洞式。如宋版书《文苑英华》。

  明·高濂《遵生八笺》有对染黄纸和造假虫蛀痕迹作伪论述:“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锤书簿本,勉强成眼,一二转机,种种与新不一样。用红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似乎,以惑售者。”(19)

  “《功甫帖》疑点补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三)考证:

  是否符合苏轼书法风格呢?苏轼《功甫帖》墨迹究竟是怎样一幅作品呢,其时代到底是何年呢?流传的过程又是怎样?

  (1)符合苏轼书法特点:

  最初,三位先生认为苏轼《功甫帖》墨迹本:用笔居然以偏锋为主,线条无不单薄枯梗,缺乏立体感。

  后来文五又变为:墨迹本书艺与苏书不符,远差于拓本。如“奉议”中“奉”字捺笔的一波三折,“甫”字、“奉别”中“奉”字的悬针,“议”字竖勾,“功”字弯勾等。试看“墨迹本”,如两“奉”字共计十横的起止,“谨”字言旁、“轼”字勾挑、“议”字长撇等,“甫”字左竖等,用笔以偏锋为主,失却苏书凝重饱满、沉着稳健特质。

  文四新的观点确有新意:《功甫帖》从字的形体上看,与苏轼的书体相符,尤其接近于《北游帖》。然而,摹本也是最容易得其形似的,鉴定真迹和摹本的关捩是笔法。细察《功甫帖》的用笔,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然而有些地方却显得别扭。例如“别”字,最后一竖边框线呈现不平整的波状曲线,这在苏字中是未见的。

  笔者以为三位专家误解了,这幅苏轼《功甫帖》墨迹,正是苏轼标准的“玉环体”书风。

  上博书画泰斗谢稚柳先生在鉴定苏轼书法曾发表过考据见解:有人评论苏轼的字“用笔不合古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拙”,(20)从中可领会苏轼用笔是偏锋的,而评论者认为应该强用中锋的古法,且用中锋瘦硬,用侧锋则较肥而松。又因苏轼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所以笔画写来显得稍肥壮宽博。··他说:“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21)而说苏轼的字是“风神在披拂间”,是最形象的评论。(22)·

  上面谢老的文字乃苏轼学生黄庭坚所说,有人妄断“以偏锋为主”,不符合苏轼书艺的观点,其人所知苏轼难道超越苏门学子。

  文四认为个别字别扭,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其实,文四在此处挑个别部分缺陷,是以一概全笔者将《归院帖》、《归安帖》、《覆盆子帖》等,是否比《功甫帖》写得好?寻来参比,发现鉴定实是眼界宽窄的问题。

 苏轼《覆盆子帖》 苏轼《归院帖》 苏轼《归安帖》

  苏轼《覆盆子帖》 苏轼《归院帖》 苏轼《归安帖》

  例证一:“别”字。台北故宫藏苏轼《职事帖》中“别”(图)字,与《功甫帖》中“别”字,是否符合谢老“左秀而右拙”偏锋所文五认为,何来“以偏锋入笔,线条无不单薄枯梗,缺乏立体感”。举例为证:“议”字竖勾,“议”字长撇问题。台北故宫藏苏轼《归安帖》中“议”字,“轼”字戈勾都是长撇向上勾出。这是以侧锋入笔,向右迅速行笔,驻笔折锋勾出。

《功甫帖》“议”和“轼”字戈钩 苏轼《归安帖》“议”字

  《功甫帖》“议”和“轼”字戈钩 苏轼《归安帖》“议”字

  值得注意的是:此帖的“议”字与《功甫帖》相同没有避讳。

  再例:“奉议”中“奉”字捺笔的一波三折,“甫”字、“奉别”中“奉”字的悬针。台北故宫藏苏轼《邂逅帖》中“奉”字,(图)斜捺与《功甫帖》笔势完全一致。笔锋落纸后,向右慢行行按不断,至末端向右提笔出锋。悬针也是行笔时笔锋正,滞顿有力,末端出锋如针尖。只是第二个“奉”字悬针,收笔上挑带出牵丝,源于书写结构变化。这才是苏轼的真风格,所谓“宋人八面出锋”。

《职事帖》、《功甫帖》“别”字 《杭州营籍》、《功甫帖》“甫”字

  《职事帖》、《功甫帖》“别”字 《杭州营籍》、《功甫帖》“甫”字

苏轼《功甫帖》“奉”字 《群玉堂法帖》“奉”字

  苏轼《功甫帖》“奉”字 《群玉堂法帖》“奉”字

  因此,文四指摘个别部位,有失公允。在书艺方面否认《功甫帖》,文五的论证基本是资料考阅失据,过度自恃感性审美的素养。

  分析《功甫帖》书法特点,要先以结体入手,这是摹学者很难做到的。下面就逐一拆解《功甫帖》笔划分析:

  《功甫帖》虽只九字,却包含了短点入笔时露锋,向下轻轻一按,回锋时收笔,如“轼”字、“甫”字。捺点以捺笔写成点,提笔时收锋,如“苏”字。

《功甫帖》“苏”字 《赤壁赋》“苏”字

  《功甫帖》“苏”字 《赤壁赋》“苏”字

  横画有短横,入笔时露锋,向右上方行笔,收笔时回锋,如“苏”字、“轼”字、“议”字。露锋横入笔时轻落,出笔显露锋尖,收笔时锋回,最典型为“谨”、“奉”、“甫”、“议”字。上调横入笔时留锋,收笔时向左上挑出,如第一个“奉”、“议”字。

短横 漏锋横 上调横

  短横 漏锋横 上调横

  悬针竖入笔时锋正,末端出锋宛若针尖,如第一个“奉”字、“甫”字。玉筋竖入笔时顿锋,至中段行笔变轻,末段回锋,如“苏”字、第二个“奉”字。

悬针竖 玉筋竖

  悬针竖 玉筋竖

  长撇入笔时藏锋,上段肥厚起笔,至末段按笔变轻,如“奉”字、“议”字。

  斜捺入笔时,笔锋向右行按相加,至末段向右上提笔收锋,如“奉”字。

长撇 斜捺

  长撇 斜捺

  竖钩入笔时逆锋,中段笔轻,末段顿笔鈎出出锋,如“别”字。戈钩入笔时为侧锋,行笔向右下方,末段驻笔向上钩出,如“轼”字、“议”字。弧曲钩如笔时轻按,运笔时有顿挫,收笔时轻撩,形成一弧曲钩,如“别”字。扁弩钩入笔时逆锋,横笔轻行,转折处按住向下行笔,至末段向左下钩出,如“别”字、“功”字。

弧曲钩 戈钩 竖钩 扁弩钩

  弧曲钩 戈钩 竖钩 扁弩钩

  苏轼最典型的行笔要诀都已分析清楚,多读一些苏轼翰墨,就知道前贤将《功甫帖》定位真迹,“双璧”、“极为神采”。

  (2)作品归属及年代:

  苏轼《功甫帖》墨迹本,是一件极短的告别式便条,就是向其好友郭祥正(功甫)告别。相比苏轼其他书札,《功甫帖》的书法至少徐老的“神采飞扬”并非溢美。

  以文四举证的台北故宫藏《北游帖》(图),是帖书于元丰元年(1078年),从书法艺术水平来分析,稍逊《功甫帖》比较。如果从《北游帖》书法内容分析,前面“轼”字繁体,后面“轼”字简体,“慰”字写成“尉”字,并不属流行概念中的通假字,若按某些阴谋论者,岂不是假货。再从书法结体分析,《北游帖》“轼”、“尉”、“未”、“顿”字,非常不美。

苏轼《北游帖》

  苏轼《北游帖》

  文四质疑:“轼”字,最后戈勾起笔处,出现两个尖棱,“功”字最后挑笔下端也有锯齿状突出,如果是一笔写出,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赘笔的。《北游帖》起首“轼”字,结体不正,戈勾入锋错位,再向右侧微移直撇而下,再将锋正勾出,这完全违背苏轼用笔规矩。“功”字下端锯齿状,是苏轼侧锋下挑出现的墨亏现象。北京故宫藏苏轼《归院帖》中有多字撇捺亏墨,“说”字尚有复笔出现。

  笔者认为看苏轼的书法妍拙,不可将笔划拆卸支离,将草笔断为败笔,将险锋判为赝书。

  苏轼《功甫帖》墨迹,翁方纲考证为:苏轼三十六、七岁所书,五年(1072),啟用章惇。郭功甫亦於同年被擢升為殿中丞(宋職官二十四階,奉議郎正是殿中丞之秩)隨章惇致仕,期間郭曾路經杭州。

  经考得出不同的结果,是否翁方纲考证有误,请方家以正:元丰四年,(1081年)起用汀州通判。元丰五年,转摄漳州,以顶撞吏部使者,被召回京。行至半途,遭诬下狱。五年后使得平反,出狱后自号“漳南居士”。(23)

  十三日(二月)十三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四:记此条于三月壬子,是月庚子朔,壬子为十三日。前汀州通判、奉议郎郭祥正勒停,坐权漳州补僧道亨住持不当受金,悔过还主,及违法差送还人,经赦也。(24)

  苏轼因元丰二年“乌台诗案”下狱,四月后由王安石求情免于死罪。元丰三年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半年后离京,七月抵达黄州,游“赤鼻矶”时,写下名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期间写下《满庭芳·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即《黄州寒食诗》卷。

  按照元丰四年郭功甫在汀州做通判奉议郎,苏轼元丰三年被贬黄州,苏轼到达黄州为七月,抵达后并未投入工作。元丰四年写给郭功甫此帖,也是可以成立的,这一年是公元1081年。上文提到恰在这一年,苏轼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笔者认为苏轼《功甫帖》,不是苏轼三十六、七岁所作,是否1081年所写待考。

  (3)苏轼《功甫帖》流传有序:

  2013年12月23日《新民晚报》又刊“上世纪80年代曾有《功甫帖》赝品流传”一文,言:

  有知情人士向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透露,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研究过一件文革抄家得来的《功甫帖》,经过研究考证,发现是赝品,于是退回物主,后来听说此物被带出境外,可能流入美国,但目前也无法确认。

  依据上文徐邦达先生在故宫1992年《院刊·书画鉴定百例》文中提到,苏轼《功甫帖》收藏与上海博物馆。

  上博谢稚柳先生1962年,曾与张葱玉、韩慎先全国巡回鉴定古代书画,一定谈及苏轼《功甫帖》。大陆苏轼墨迹非常少,岂可轻易放手,还让其流入美国,这一点还要请上博以教。

  苏轼《功甫帖》最早记载是清初安岐《墨缘汇观》:牙色纸本。行书二行,共九字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前后半钤四印。虽其数字甚佳。(25)

  安岐,字仪周,朝鲜人,明珠家奴,是清初书画收藏最严谨、质量最高的大藏家,其掌眼者是《平生壮观》的著者顾复。张葱玉先生曾言,安仪周的著录作品赝品甚少;徐邦达先生也曾言,数十年来未曾见一件安氏著录的赝品。

  李佐贤、翁方纲二贤,也是清中期书画鉴定大家,虽然不及安仪周之深度,也可作为参考佐证。

  张珩,字葱玉,浙江人,是现代古代书画鉴定奠基人,今天书画鉴定源于其理论。1934年二十岁时北故宫聘为评审委员,1946年再度被聘为评审委员,1962年新中国第一次古代书画全国鉴定三人小组组长,1963年49岁先生英年早逝。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启功先生前言题写道:我们不但对张先生的学识更加佩服外,···才明白所以《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中那些件名画无一伪品的缘故了。(26)

  《张葱玉日记·诗稿》(上文已祥录)中间《功甫》、《章侯茂异》二帖最佳,《道祖帖》真而不精,又破损太甚。《功甫帖》才九字,若与《太简》为匹,则真属双璧矣。”(27)

  在此,可以理解葱公当然见过苏轼《功甫帖》原迹。

  徐邦达,字孚尹,浙江人,吴湖帆先生弟子,五十年代初调入文物局后入故宫书画部。出版过《古书画伪讹考辨》、《改订历代流传旧藏书画录》、《徐邦达集·古书画过眼录》等著作。参加过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被人称为“徐半尺”。

  在此,笔者申明,古代书画鉴定大师们的鉴定意见,并非为绝对真理,只能作为我们读画的重要佐证。但是,他们的学养、见识、书画功底、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上文已谈到徐老,曾两次将苏轼《功甫帖》记载下来,1992年第02期故宫《院刊》,和《徐邦达集·古书画过眼录》在此不多赘言,可见徐老对此帖的重视。

  也有人在质疑苏轼《功甫帖》,为何元明数百年未见著录?

  北京故宫藏北宋《听琴图》、马麟《层叠冰俏图》也没有历代著录。当年就是以无著录、太新为由,鉴定为赝品。

  单先生已在新的文中阐述:关于古书画鉴定方法,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一书中指出:“鉴别书画时,我们把它分成主要和次要的几个方面,这就是:‘书画本身,是主要的。’而本人款题和他人题跋,本人印章和鉴藏者印章,所用的纸、绢、绫以及幅面格式、装潢型制等,则是次要的。”我们遵循这一方法,首先应对帖的书法本身进行分析。这一点笔者完全认同!

  考安岐《墨缘汇观》著录蔡襄书法十件,黄庭坚书法十五件,米芾二十一件,这些至今未见赝品。苏轼书法十二件之多,《洞庭中山二赋》藏于吉林博物馆,《新岁展庆帖》藏于北京故宫,《子高帖》不知去向,《功甫帖》在此出现,其余八件书法作品均藏于台北故宫。独《功甫帖》是唯一可见散落民间苏书。

  在此,笔者认为《功甫帖》最早著录安岐《墨缘汇观》,墨迹本身符合苏轼的风格,是流传完整,属有绪之作品。

  4)纸张问题决定真伪的最主要因素

  文二:完整报告中将不涉及《功甫帖》纸张问题。

  纸张问题是最主要问题,它决定是否钩摹的关键。

  上文(二)论证(6)核心问题,以论证纸张属性,在此,还是要多些赘言,详解苏轼《功甫帖》纸张问题。苏轼《功甫帖》属于“国纸”楮皮纸,唐朝时期以京兆地区盛产,两宋以后生产重心转移到徽州地区。

  纸张的原料是徽州地区满山遍野的楮树,也叫构树,唐代大文豪韩愈称之为“楮先生”。两宋时期,抄纸技术尚不发达,纸地高约30.3厘米,阔约40厘米。荡纸帘为竹制帘,通常为一帘三纸,帘纹直径分为0.2厘米粗帘、0.15厘米中帘、0.1厘米细帘、0.05厘米特细帘四种。纸地厚度由唐代0.1毫米,至宋代为0.05毫米,广泛用于名剌(唐人元稹《长庆集》卷二十三),版本书刊印之用。

北宋抄纸

  北宋抄纸

  楮树制作成浆后,需添加“纸药水”,宋周密《癸辛杂识》介绍:“凡撩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撩。无,则粘黏,不可以揭”。这样可以保持韧性,以免揭纸破裂,和改善纸纤维悬浮性。

  北宋四家苏、黄、米、蔡四大家喜用皮纸,易于有自己特点。蔡襄草书笔画露出一丝丝白道,称之为“飞白”;东坡字体豪放、潇洒;黄庭坚字雄健挺拔;米芾则重视天真自然。北宋李建中的《贵宅帖》、苏轼《新岁(展庆)未获帖》、宋徽宗《夏日帖》···都是楮皮纸。这种楮皮纸是半生半熟,仔细观察可见渍墨痕迹。

苏轼《新岁展庆帖》(或称《新岁未获帖》)北京故宫藏

  苏轼《新岁展庆帖》(或称《新岁未获帖》)北京故宫藏

  南宋以后桑皮纸被广泛运用,以浙江地区版本书流行,表面平滑,坚薄而易受墨,不易虫蛀,但成本较高。如《五牛图》卷、宋抄本《洪范政鉴》。

  南宋以后,抄纸竹帘改为丝网抄纸,帘纹不明显,以南宋纸币“库子会在行”为例,(今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纸地致密韧性增强。

  明代以后,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楮皮纸生产更加细路,被误认为棉质地著名的《永乐大典》,实际为江西南昌新建县的楮皮贡纸。被神话的“宣德笺”、“高丽镜面笺”,实际上也是楮皮纸,这一点在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已有记载。

  元明以后,抄纸帘变得大而阔,改为一帘一纸。是书画大幅立轴呈现,也无需双拼接纸,如沈周《庐山高图》等。纸的熟性加强,利于作画,很少看见渍墨痕迹。晚明大写意绘画,反而喜用生纸,利于渲染作画。

明代抄纸

  明代抄纸

  因此,这种北宋楮皮纸,不具备勾描使用的透明性,“双钩阔填”一说是不成立的。

  以上对于纸张的论证,主要参考于潘吉星先生《中国造纸史》一书,对潘先生的学识深感钦佩。

  结论:苏轼《功甫帖》墨迹,经过对纸张、苏轼书法风格、时代考证、安岐收藏苏轼书法作品的可靠性、张葱玉、徐邦达先生认定,《功甫帖》是苏轼真迹!

  面对前贤早已有清楚记载古代传世之作,尤其是宋元作品的考证,实属一项耗尽一生心血的系统工程。任何先入为主的惑性引导,草率断论,都是最为忌讳的大病。实践证明前辈鉴定家中张葱玉、徐邦达,是我们用勤补拙仍难企及的旷世天才。前辈构筑的鉴定体系和理论,无不建立于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当我们充满勇气立言立说之时,至少不失敬重地自问,我们的学问和眼力,是否具备和挑战前辈的能力,以免陷入一击即溃的尴尬。

  在此对单国霖先生、钟银兰先生、凌利中先生长期以来研究古代书画研究做出的贡献深表敬佩,也为拙文中或有冒失不敬之处前予致歉,相信三位高贤能给予学术意见不同的谅解。

  本文得到当今文博界诸位高贤指点,以及徐邦达先生多位学生指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1)2013年苏富比春拍古代书画图目

  (2)《宋史》卷十九

  (3)《宋史》卷四百四十四、《青山集》提要

  (4)2013年上海《新民晚报》

  (5)、(6)2014年元旦《中国文物报》

  (7)张珩先生在《日记》(书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张珩日记》第130页)

  (8)《怎样鉴定书画》上海书画出版社

  (9)《徐邦达集·古书画过眼要录二》P324

  (10)1992年第02期北京故宫《院刊》

  (11)郑银淑《项元汴之书画收藏与艺术》1984年10月文史哲出版社

  (12)(22)《中国文库·中国书画鉴定》谢稚柳P103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

  (13)潘吉星《中国造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4)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

  (15)《中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P21文物出版社

  (16)翁方纲《复出斋文集》二集卷四十

  (17)李辉炳《故宫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陶瓷》上·P3上海科学出版社

  (18)《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P1173上海书店

  (19)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

  (20)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九

  (21)《东坡诗集注》卷二十八,宋·朱长文《墨池篇》卷四

  (23)《马鞍山地方志》

  (24)《宋荟要辑稿》卷358

  (25)安岐《墨缘汇观》P65

  (26)《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启功序言

  (27)《张葱玉日记·诗稿》

上一篇 : 李路平:文徵明书法品评   下一篇 : 参悟开生面 圆融作典型——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管窥
您是浏览 画香亭园 文章【朱绍良撰文辨析苏轼《功甫帖》真伪】的第 25463 位网友!
 部落主人 画香亭园 相关文章
什么样的黑曜石值得收藏
徽州古建之美:精致的木雕
被故宫收藏的传统竹刻
赏石艺术中形式美与主题的关系
为什么说宋画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成就
什么手表值得收藏?
第四套人民币知识大全
手串的玩赏与收藏
道光瓷器的收藏与价值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部落主人 画香亭园 热门文章书法鉴赏
狂放传统书法中的绝版风景
朱绍良撰文辨析苏轼《功甫帖》真伪
开母庙石阙铭
文徵明行草书《雨中帖》
梁同书书法作品欣赏
甲骨文书法欣赏
东汉末期的章草与西晋陆机《平复帖》
唐太宗的书法情结
千年前没书法大赛 大家这样写小楷
魏碑极品《张黑女》天下孤本
 部落文章书法鉴赏
嘉庆皇帝楷书《五福颂》
赵孟頫之孙赵麟书法 洒落超逸不失家法
唐太宗的书法情结
魏碑极品《张黑女》天下孤本
东汉末期的章草与西晋陆机《平复帖》
风流如斯的王献之
狂放传统书法中的绝版风景
千年前没书法大赛 大家这样写小楷
褚遂良  阴符经
李路平:文徵明书法品评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4720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