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谭》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吴冠中却在一幅画作上这样题写:“苦瓜藤上结苦瓜,血统也,命也。多少事,光环与花圈,都靠苦瓜成正果。苦瓜不苦,我曾题四字:嚼透黄连。”先生笔名“荼”,荼者,苦菜也,可见先生用心良苦。他用一生的艺术实践体验着如荼人生,把黄连嚼透,终成正果。
2007年吴冠中的画作在全国巡展时,先生亲自为展览撰写了一篇题为《近照》的前言:“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摄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摄了前胸。他笑说:我的衣饰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胆、心脏。”这是现实里的吴冠中,也是精神艺术世界里的吴冠中。
当年,吴冠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的名额,去了法国巴黎,为自己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气势磅礴的大门。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对艺术的不重视,刺疼了吴冠中的心,他做梦都想着能在法国大展宏图、不再回国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看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再在巴黎道貌岸然地浪费年轻的生命啦!”正是这句话,深深地击醒了沉湎繁华世界的吴冠中,他知道,他深爱的依然是自己清贫而可爱的祖国,他在内心对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说:“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后来,他终于选择了回国,让真正的艺术在国内生长。
他曾经这样说,“我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活着时他便给予社会最大的捐赠。尽管吴冠中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但这位只身居几十平方米小屋的老人,却向社会捐赠了数百幅价值连城的名作。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动,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现身艺术的愿望:“捐献就像嫁女儿,是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以后人家要看吴冠中、要研究吴冠中就要到各大美术馆去,这是我的愿望,我要实现它。”
吴冠中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梵高和妻子。鲁迅给了吴冠中方向,给了他精神;梵高给了他性格,给了他独特;而妻子则成全他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吴冠中是把鲁迅和梵高当做自己的精神父亲的。正是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人格支撑和艺术品质,才使吴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点燃了他绚烂多彩的人生。
吴冠中的画作受孕于苦难,蕴含着他的苦和乐,却别有声腔,别有洞天,别具匠心。
吴冠中的绘画不是仅仅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而是用感情去做艺术。他说:“我画一个东西,不是画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把我的想法、我的感受告诉你,你一看就有新的感受。梵高画的向日葵,不是画向日葵的肖像,而是把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向日葵组合在一起,那是一种感情,不是向日葵本身。所以,艺术就是一种感受。”
吴冠中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风格的符号上或技法上做文章。在《长江三峡》、《大巴山中》等作品中,他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先生赞赏石涛的名言“无法而法为至法”、“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须眉”,他说:“只局限在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才能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丰富传统的作品。
吴冠中是一个执著于艺术精神的守护者和拓荒者。他以自己丰富艺术实践的体验、独具见地的美学卓见,用他那支生动、犀利的笔,表现了抗衡各种阻力、扫除一切陈腐观念的勇气和品质。
吴冠中曾说:“我父亲没想到他受了一辈子的苦难在我身上又重复了一遍,我们嚼透黄连。这个嚼透黄连的种子是不是还能一直继承下去,有多少人曾经嚼透黄连!”
嚼透黄连,吴冠中以一生的心力践行着不负丹青的承诺,他的艺术实践完满着他光辉的人生,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人格上,他都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吴冠中,一盏不灭的灯火,永远闪烁在画与诗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