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棉花画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新品,它是用脱脂棉花、无光纺、金丝绒、桃胶等原料,综合运用彩扎、浮雕、国画艺术技法精心塑制而成的,具有构图新颖、技艺精湛、造型生动、立体感强等特点。
棉花画,原名“棉堆画”,其萌芽于漳州民俗文化。棉花画始创于1963年。在很早以前,漳州一带的弹棉师傅为了满足百姓需求,就常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线、铺花、缀字,镶嵌上或繁或简的吉祥彩色图样或纪念文字,如“双凤牡丹”、“鸳鸯戏水”、“和合二仙”、“双喜临门”等。六十年代初,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游秋源、黄家声等弹棉师傅,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平面吉祥图画,分离出来,首先制作了《猫》、《鹰》、《金鱼》和《花卉》四块棉画,布置橱窗。后来,师傅们经过不断改造,用彩塑、彩扎的手法,配以山水画淡远清雅的背景,镶在玻璃框里,初步定名为“棉堆画”,漳州棉花画从此诞生。
棉花画诞生不久,便受到海内外社会各阶层的好评和喜爱。1972年,黄家声师徒群体创作的作品《公社鸡群》被送往日本展出。之后,不少作品又参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人与世界”的主题展览,和美国等亚太地区的展览。1979年3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祖国新貌》纪录片第十八期摄制组到漳州,把棉花画搬上银屏,向全国亿万观众介绍漳州棉花画。这在当时,是件无比荣耀的事。棉花画是漳州继木偶雕刻之后,又一项得到国家电影胶片记录的工艺美术。
八十年代初,棉花画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研发生产,兴旺昌隆。黄家声1983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评会上荣获创新奖和全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创新二等奖,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家”的称号。游秋源主创的棉花画作品,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对漳州棉花画作了专题报道,棉花画几乎家喻户晓。
棉花画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分普通型棉花画、绸扎画、银线画等五大类,有140多种规格。
棉花画是珍贵的馈赠品,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居家厅堂优雅大方的装饰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漳州的棉花画产品畅销省内外,远销日本、西德、美国等地。我国外交部曾把漳州棉花画作为外交馈赠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