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7日讯(记者 沈华铃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彩扎,是以竹篾或铁丝为骨架,用彩纸或彩帛糊裱成各种造型的民间艺术品,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漳州,有一个彩扎世家,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做彩扎,如今这门手艺已经传到第三代。
家住芗城区群裕小区57幢103室的肖世华,就是这个彩扎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他做的王船美轮美奂,亭台楼阁气势非凡,飞禽走兽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惜,他的一手绝活,如今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老漳州人也许都有这样的记忆,以前人们为图吉利,在结婚、建房、开市等庆典上,会糊扎“鳌山”,以期纳福迎祥。鳌山上有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人物和禽兽等,往往选用某些故事情节,以寓吉祥如意。而为敬神送鬼、超渡亡灵,也要扎制冥屋,设置人物、用具、冥钱等等,以祈冥福,驱邪镇恶。元宵、中秋时节,则扎制花灯,增添喜庆气氛。
而这些都离不开彩扎工艺。
肖世华的祖父肖元龙,是漳州早期较为著名的彩扎艺人,在新华东路开“元兴糊纸店”,工艺精湛,被誉为“糊纸状元”。肖世华的父亲肖松溪,今年已80岁,也是彩扎高手。1985年,漳州举办首届元宵花灯展,他做的双龙抢珠花灯获得一等奖,仙女花灯获二等奖,另一盏获三等奖。
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肖世华自幼学做彩扎,数十年的磨炼,使他也成了彩扎能人。他做的最大的一个人物头部就达一米。因做工精细,远近闻名,客户络绎不绝。
据肖世华介绍,彩扎是集多种工艺为一体的艺术,需要有雕塑、绘画、折纸、剖竹篾、扎架、糊裱等技术,特别是脸部的制作,采用脱胎工艺,非常的精细。用手撕下纸条,一条条地用胶水粘贴在模具里,等干了后脱模,再涂上特别配制的胶料,最后是上彩。人物的服装,除了用彩纸,一些较大型的还得用上丝绸刺绣,才显精美。
肖世华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做彩扎,十几岁时就自己镌刻印章、墨盘,家里供奉的三平祖师公是他雕塑的,神明架上的铜艺架、铜饯盒,也是自己琢磨做出,并且都做得很精细。
由于彩扎技术要求高,制作时间长,有的一件就得花上20天,所以,肖世华现在不敢承接太多的业务,前来预订的都得提前数月。虽然有做不完的生意,但彩扎的工价一直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导致收入比其它行业低。现在,漳州仅有几家做彩扎,却因没人愿学,导致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