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又名“香袋、花囊”,可随身坠挂,是古代人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品。香囊一般都不大,长约6厘米;质地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其中囊部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香囊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或流苏,或珠宝。现在收藏家收藏的绣品香囊居多,而银制香囊较少见。
图中所示即为一件民国时期的银质“香囊”。该器雕工精湛细腻,尤其中间用镂空雕“五色旗”图案,彰显时代特征。“五色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直至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北伐后才完全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
佩戴香囊的历史可溯到先秦时代。古往今来,香囊的功用十分广泛。它既有提神祛病的实际功用,也常常被人们在端午节时当做驱虫辟邪的护身符。此外,香囊的风情意味甚浓,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它是定情之物,透露传情达意的密码,含蓄且优美。而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其内容物也几经变化,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类似这样的银制香囊,现在使用的已经不多,但因其古意精美,成为收藏家把玩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