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木雕《月儿高》
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发现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汉代墓葬出土了很多动物木雕,如牛、羊、马等。由于木材容易腐烂,汉代以前的木雕流传至今非常不容易。晋代以后出现木偶,蜚声中外的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隋代至五代时,木雕的佛、菩萨、罗汉等寺院造像最为引人注目。唐宋以来,越来越多的木雕多用于殿堂楼阁、庙宇民居的建筑装饰。
人们熟悉的传统木雕有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等,都是以工艺繁复、精细著称。而写意木雕则注重写意,将国画的“留白”引入木雕中,又巧借木材的天然纹理。比如,作者只刻船不刻水,水没有具体出现,但是观者心中自有一片汪洋。
写意木雕作为一种新的木雕艺术流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传统木雕基本上以雕工精细为欣赏主体,其重心在工;而写意木雕则主张意的体现,似中国画的写意画,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以往木雕传承大多靠师徒的口传心授,要求学徒忠实地继承先师的衣钵,这种授业方式保留了某些流派的风格技法和形式特征,但也扼杀了学徒们的才华,于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创作模式被固化。长此以往,人们渐渐在习惯中迷失了个性,丢失了中国木雕之灵魂。
写意木雕在技法上超脱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自由奔放的手法,运用国画中的线条和自然形态去刻画,所表现的题材也更为广泛,如山水、人物、花卉,还可以体现国画、油画作品中的意境,也可以实境再现,作品看上去更纯朴、自然。
写意木雕创作的题材和灵感均来源于生活中的客观写照,是作者阅历的定位。当然,创作的素材必须是个人的综合修养加之对艺术理解的价值取向,是每位艺术家对精神世界的自我解答。来源于生活积累的艺术形象及其造型,在头脑中从最初的模糊轮廓到精神实质清晰的升华,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当然,有时候这种灵感的印象也会一闪即逝,大多还是需要反复地加以提炼、酝酿,终究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然后从灵光闪现过渡到时机成熟时,作品就会一蹴而就,会再现一幅鲜活的充满神韵的艺术佳作。
总之,写意木雕艺术创作既要求艺术家应对自然山水和市井人物等描写对象加以仔细观察,又强调了对其观览大自然过程中的心灵感悟,两者关联紧密,他们之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写意木雕创作的主流核心所在,是木雕乃至其他艺术形式千百年以来潜藏的创作灵魂,也是指导木雕实践的理论精髓。
传统木雕《九龙戏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