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俊百宝嵌作品
自古以来手艺人就是靠耍手艺来吃饭。在今天,很多的手艺都已被机器代替,传统手艺人该怎么做才能适应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还能不能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周洪俊,一位中国传统的手艺人,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同行,无论市场怎样变化,要做一个有责任的手艺人。
百宝嵌的前世今生
周洪俊,今年50出头,是一位百宝嵌的传统手艺人。百宝嵌相传为明朝一位叫周筑的镶嵌工匠在螺钿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巧妙利用珍珠、珊瑚、玉石等名贵材料的质感和颜色,组合成各种图案,然后镶嵌在漆器或木器上,因此取名百宝嵌,多以生产家具、摆件、挂件等为主。
清朝,百宝嵌被纳入宫廷造办处的“漆作”之中,辛亥革命后随着帝制时代的结束,宫廷造办处中大量的百宝嵌匠人走向了民间,纷纷在北京开设了百宝嵌民间作 坊。这一时期的百宝嵌大多供应各国领事馆、达官贵人等,普通百姓难得一见。“七七事变”后,百宝嵌受到了毁灭性打击。1945年后,由于连年内战,百宝嵌 工艺也一直未得以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大量的百宝嵌匠人重新回到北京,恢复了百宝嵌的生产。上世纪50年代初,这些民间作坊组建了金漆镶嵌合作社,后发展成北京 金漆镶嵌厂。上世纪70年代,北京外贸进出口公司来到河北省廊坊市旧州镇南汉村,创建了南汉磨玉厂,聘请了北京金漆镶嵌厂的退休老艺人带徒授艺、指导生 产,将百宝嵌技艺带到了廊坊地界。
从学徒到手艺人
周洪俊就是廊坊市南汉村人,1982年中学毕业后来到南汉磨玉厂,跟随北京金漆镶嵌厂的老艺人学习百宝嵌手艺。正当周洪俊将要成为工厂里主力之时,南汉磨 玉厂的效益却日益萎缩。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国际市场对于奢侈品的需求逐渐萎缩,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外贸出口限制,导致国内很多靠出口为主的传 统手工艺遇到了极大挑战。1992年,在苦苦挣扎了几年后,南汉磨玉厂宣布破产。26岁的周洪俊失业了。
当时村里的百宝嵌已无法发展,北京来的老师傅们也都回到北京。周洪俊琢磨,自己的手艺除了能在北京有发展外,其他的地方估计连吃饭都成问题。由于他的手艺 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老师傅们就帮他在北京金漆镶嵌厂找了份工作,继续钻研百宝嵌手艺。当时,周洪俊主要进行古董修复工作,很多从北京故宫里流失出来的百 宝嵌摆件、挂件、家具都会拿到北京金漆镶嵌厂进行修复。这一下子让周洪俊大开眼界,他被古代工匠高超的手艺所折服。在大量的修复过程中,周洪俊提高了手 艺,他做百宝嵌的古董修复工作,一做就是10年。这期间国内市场渐渐培养起来,周洪俊决定自己创业。
做个有责任的手艺人
2002年,周洪俊回到了廊坊市南汉村,创建了艺兴园家具厂,主要从事百宝嵌的制作。2014年在家具厂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廊坊市周氏家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百宝嵌家具。百宝嵌的技艺在周洪俊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对于手艺要求尽善尽美,每一件作品要对得起手艺人的称号。他指着展厅内的一件百宝嵌屏风说: “这件屏风足足做了7年,我和徒弟们就是要求精益求精,宁可慢,也要做出精品来。”
从1982年学徒,到2016年成为当地手艺人的领军人物,30余年间,面对市场的起起伏伏,周洪俊感概万千。他的办公室里装裱着一幅字:“物正必有其 主,人正必有其才”,这是他师父周庆元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时刻提醒他,要做个有责任的手艺人。现在,周洪俊经常对徒弟们说:“要做一个有良心的、 有责任感的手艺人,千万不要光想着挣多少钱,手艺到了,一切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