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宋代玉松阴听泉图山子
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制平面图,再行雕琢,故又常以图命名。其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这种山林景观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表现和渗透着绘画的章法。玉山子作为一种特殊玉器,出现于两宋时期。由元丞相脱脱、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礼乐志·宴飨》中有云:“诏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记叙了宋真宗与群臣观赏御廷中之石假山之事。事后君臣造词做诗以资留念,玉工受此启发,将整块璞玉精雕细琢,使其形如山状,始称“玉山子”。
图2 辽金时期人物山子
图3 明代玉卧鹿寿星山子
图4 清代山水人物山子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宋代玉松阴听泉图山子”(图1),其长10.5、高9、厚4.5厘米。山子玉质青白色,含有较重的赭、褐色斑。随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树下,一位老人坐于石上,衣带似解,左手扶膝,右侧置一个葫芦,一位侍童立于身旁,双手捧杯。一条小溪顺势而下,上游一只鹿俯首而立。山子的背面雕有大叶柞树。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则以集束折线表示,人物衣纹简单,为宋、元时期玉器风格。观松下之人,非农非儒,闲散洒脱,表现了一种富裕的山林生活。
金元时代的玉山子作品,多以山林、雄鹿、柞树、人物为题材。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件“辽金时期人物山子”(图2),此山子宽12.5、高9.6厘米。器双面采用多层镂雕、透雕技法,管钻痕迹明显。正面雕刻主题纹饰:一位男子在山石树林间骑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后跟随从。黄褐色玉皮被巧做成柞树金黄色的树叶,表现秋山景色。背面雕刻双鹿纹和灵芝纹等。山石、鹿、人物是辽金时期“秋山”题材常用的组合,表现了人与动物在山林间的和谐相处。
而明代的玉山子,通常以山石树木为主要内容。明以前的山石雕琢以钻法为主,往往可见孔状或砣状钻痕。到了明清时期,山子代表了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上,立体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山水、草木、动物,有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等多种技艺;对复杂图案能够精确掌握,同时也更加重视细节处理,使明清雕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是一件长8.5、宽5、高1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玉卧鹿寿星山子”(图3)。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只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由于清代琢玉工艺精进,玉器的碾琢工具与方法也不断得以提升,“玉山子”即为这一技艺飞速发展的产物。“玉山子”造型如山,宛如立体的绘画作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将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表现出来。如一件高19、底长29.2、宽6.5厘米,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清代山水人物山子”(图4)。该山子从玉质、雕工而言,皆为佳品。其表现的是“会昌九老”的故事,即唐代会昌年间,白居易、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释如满等九位“退休老人”,相聚在洛阳香山游玩的场景。作品上的人物、山石、庭院刻画简洁有力,山体绵延起伏,生动质朴。玉雕山子以扬州工匠所雕琢的作品最为有名,清代宫廷内府陈设所用之玉雕山子多是由扬州所琢制。而该山子以立体雕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实属精妙绝伦的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玉山雕琢受清初“四王”画风影响很大,山石布局讲究均衡、稳重,层林叠起,意境清淡,故在雕造时力求古朴庄重、用刀平稳、转折圆润,不同于民间玉器裁花镂叶的装饰作风。遗憾的是,乾隆以后由于大件玉料来源匮乏,山子的雕造开始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