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
我平时写篆书不多,相对其他书体而言,自己在篆书上下的工夫较少。古人留下来的篆书,多是刻铸的遗迹,而如何使篆书表现笔墨意趣,经多年思考,大体想法是遗貌取神,重在体现用笔和用墨的变化,章法上有行无列,参差错落,自然率意。
草书
或曰字草难认。书法是笔墨的艺术,内容难认与否不是主要标准。苏轼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追求笔墨意境,才是书法艺术的高要求。当然,草书也要遵守文字规范,汉字毕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
隶书
传世经典隶书很少墨迹,大都是刀刻的,清人写隶,模仿刀刻效果,谓之“金石气”。这可以看做写隶书的一种形式。而现在的隶书都是手写的,二者之间肯定会有差异。那么有没有另外的形式呢?
隶书既然是写出来的而非刻出来的,就应该追求表现书写意味,使他成为鲜活的东西。
册页
当今书展以册页投稿者甚多,大约以为册页有装饰之形式,较未装裱作品为可观。其实册页亦有局限,因幅式形制所限,不能任情挥洒,驰骋笔墨;且以横式为限,行气难以变化出新,尤以大字,收放纵敛之间,每觉掣肘而不能酣畅。
我比较喜欢以大字写册页,因为这对作者结体和章法意识及把握纵敛收放的关系、变化平衡的技巧都是一种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能写好册页,写大幅作品应该没有太多问题。
我之写大字册页,注意笔墨的浓淡枯润,结体的纵敛卷舒,体现行气的变化通贯,或累累乎端如贯珠,或浩浩乎泄如江河。其实前人已经给我们创造出了很多艺术手法,就看我们对书法传统掌握多少。各种手法的搭配调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是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
多年来,庶务冗繁,然而但有余暇,定能凝神静虑,杜门谢客,搦管染翰,作书竟日不倦。当此时也,唯觉心底宁静,如对至尊,故多年来积小字册页数十本,迄未示人。今之所展者,不足半数,乃以如歌之书法岁月,与观众分享也。
对联
对联的书写有它特殊的要求,一方面,既是对联,就要求工整、对称、贯气、呼应;另一方面,又须根据书体和内容的不同,在创作中尽可能地表现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打破均衡对称,表现一种不齐之齐、不工之工,追求流动的气息、动态的呼应。如何理解和把握,也许会因人而异。
我有一首论书绝句云:“雁行鱼贯写来工,自有参差造化功。不对应中成对应,莫将算子效冬烘。”
生与熟
书家多愿意写生的内容,而不愿写太熟的内容,盖因生的内容具挑战性,易出新意。然新内容遽入创作,需先写小样,对结字、避让、转行关捩处了然于胸,再行正式创作,庶免仓促间抵牾不合。这方面曾受我的老师费新我先生的启发。费先生每书一新的内容,必先以铅笔画小样,再放大试写,俟成竹在胸,方正式创作。我认为,至少是写大幅作品,事先试写是很有必要的。
书法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生与熟也是一对矛盾范畴。生则易出新意,然易失之粗疏;熟则易落窠臼,然易得于谨严。书家当避免熟而入俗,力求熟后能生,境界自能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