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雕蔬果草虫摆件(清·9×8厘米)
作品以写实手法将花果草虫等表现得活灵活现,精致逼真。

象牙雕人物成扇(清·长28厘米)
成扇为象牙质地,上雕绘人物故事图,画面繁复但层次感很强。染色工艺的运用,使景物表现丰富,色彩鲜明。

象牙雕镂空染色花卉八方盒(清中期·10×14.8×7.6厘米)
盒由42片象牙拼镶而成。盖、体阴刻回纹为边框,框内镂钻锦纹地,上压对称浮雕染色西番莲花纹,舒朗精美;下连填彩头兽面纹八足座。此器采用广东牙雕传统的拔镂,染色、镂钻等技法,刀法通透,细致流畅,花卉带有西洋风韵,是宫中盛放香料或首饰的妆奁盒。
象牙的染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然,在象牙上以色彩衬托出花纹,这种雕刻、着色技术,在汉代的牙骨雕刻制品上也曾发现过。但如上述,只是在刻好的纹线内加上颜色,使所刻的各种纹饰更为突出和清晰。唐代的象牙染色,实际上与汉代相同,也是为了要衬托出花纹,使所刻的花纹清晰、优美。
染牙真正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应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的牙雕,是先雕刻后染色,整个经面刻有缠枝宝相花纹,红色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涂成。到了清代中前期,染色技术虽然有所提高,但所用颜料并没有什么改进,有的仍是以水调矿物进行染色,有的是涂漆着色。矿物颜料染色虽然能够渗透到象牙的表层里去,使色彩不能退除,以此显示出花纹的阴暗或层次,但缺点是染的颜色较重,且会出现染色涂料沉淀的粉末斑块状物质。象牙染色是为了使所刻的象牙在色泽上改变其本色,更为精美,但是颜料的使用不当和染色技术的不完善,反不如原来象牙的本色质感更为美观。到了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染牙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使用油彩和化学药水浸泡等方法。油彩染色,花色鲜艳,清晰有光泽,没有沉淀不均的斑片,也没有无法去除的堆累感;化学药水浸泡着色,使色彩慢慢地浸融到牙质里去,这种染色,基本是通体染色,既不失去象牙的纹路和质感,又着色均匀,自然如天成一般。这个时期的象牙染色工艺与其他雕刻工艺品种一样,在我国的雕刻工艺史上,均达到了鼎盛的阶段,无论是品种的多样,还是题材的丰富,都已达到了历史的高度。
总之,象牙染色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先进。如现代北京牙刻“秋虫白菜”,颜色艳丽,润泽宜人,深浅交接处,自然得体,配合着精湛的雕刻技巧,使作品更加宛如天成。由此可见,如今的染色技术,与古代相比,早已大不相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