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年画繁盛期,全国形成了众多的年画生产中心:素有"南桃北杨"之称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还有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河北武强、佛山年画、河南朱仙镇等。
年画虽成熟于宋,但"年画"名称却出现在清末。宋代称年画为"纸画儿",元代称"消寒图",明代称"画贴",清初,北京称年画为"卫画"、杭州称"欢乐图"或"花纸"、苏州称"画张"。道光年间,第一次出现了"年画"一词,但并未被人们接受。光绪年间,年画又被叫作"画片"或"纸画"。直至民国时期,上海的石印画被约定俗成为"月份牌年画",从此,年画一词才被普遍沿用。
年画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年画艺术。由于环境和习俗的不同,各地年画在色彩、构图、造型和功用方面,都体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
位处江苏省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广大地区流传的民间木版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与北方的杨柳青年画齐名。最初是笔绘出售,后改为刻版套色。雍正、乾隆年间,多为填色,也有套印浓淡两色后填色的。后期则主要是彩色套印,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画面效果强烈,富于装饰性。其绘画风格影响了上海、苏杭、扬州等多个地区。
桃花坞年画雕刻细腻,做工精美,以戏曲故事、古典小说和本地生活习俗为主要题材。在色彩上喜用槐黄等植物色,既具鲜明对比的效果,又令人感觉柔和典雅。到了清代晚期,桃花坞年画在技法上,更吸收了西洋画的明暗结构和一些透视画法,使年画更具"写实"效果。其题材有:武松打虎、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花卉图、耕织图、大庆丰收年、拜月图、戏雪图、寿字图等。
![]() |
![]() |
![]() |
![]() |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地处天津商业发达的水陆交通要地附近,靠近古都北京。民间木版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繁盛。过去的杨柳青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之说。杨柳青年画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北方年画皆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可见其重要。
杨柳青年画的主要形式是木刻线画黑白版,加以彩色描绘。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而富有装饰性,内容极为丰富。
人物画是杨柳青年画的"重头戏",其中的仕女和娃娃画备受人喜爱。福娃贝贝灵感来源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
由于人物造型的手部和脸部均采用手法晕染的方法制作,加上当时又用以进贡京城,所以画作在造型和色彩上都有着宫廷画的审美趣味。此外杨柳青年画还采用用很多文人画家画稿,故显得富有文人画的恬淡和宁静,其特点是用色柔和,色彩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