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美术常识>>>国画发展>>>中国年画已成文化符号(一)
 
 文章   发布文章 >>>
中国年画已成文化符号(一)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6年08月25日 11时36分41秒   来源: 翰网   部落主人: 天山云客收集整理 打印】【纠错
       根据传统年俗,中国人在中国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要在窗上和墙上张贴各式年画,以表达内心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企盼之情。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在张罗过年的同时,大家可还记得"年画"?中国传统年画多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鲜艳浓烈、节日气氛浓郁,画面情趣盎然,例如"胖娃娃"、"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从南方到北方所有的中国家庭。而眼下上海这座几乎无处寻觅年画踪影的都市,曾经也是它的繁荣之地---"小校场年画"、"月份牌年画"曾深深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有人认为,年画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它在这座城市中消失的背后又有什么值得寻味的?

        年画---传统民俗的缩影

       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一直以来致力于抢救中国民间文化,其中包括由他主持的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抢救工作。冯骥才告诉记者,中国年画在民间主要是民俗的体现,但同时它还具有装饰性和欣赏性。"所谓'装饰性',比如人们将年画围着炕头一圈,那就称作'炕围画',而在窗户外贴的就是'窗旁画'。由于年画的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古代传说、历史典故和生活情节,所以也具有较强的欣赏性。" 

       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各具特色,鼎盛一时。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四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其实早在民国初年,中国年画已经开始消失,而且它就是在上海消失的。"冯骥才说,"换句话说,上海清晰呈现了中国年画消失的历程痕迹。"

       民国初年,苏州桃花坞年画进入上海市场,逐渐演变成"小校场年画"。"'小校场年画'反映了租界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冯骥才说,"但是,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进入,也就改变了中国年画的命运。首先,是石版印刷的进入,它颜色丰富、造价低廉从而取代了木版年画;接着,是胶版印刷取代了石版印刷,于是出现了'月份牌年画',并由此在上海产生了许多年画画家,直至上世纪50年代,画家刘旦宅、程十发、任率英等都从事过年画创作。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引入印刷技术,使得木版年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后来的那些年画就看不出那种中国木版年画所特有的味道了。"冯骥才指出,时代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中国年画消失的原因。"随着社会的改变,灶王爷没有了,祭拜神仙没有了,那些节日风俗也没有了,自然年画也失去了'年'的意义;其次,如今大家家居装修都非常精致,而木版印刷的纸质并不好,以前大家都是用浆糊张贴的,现在是不可能这么做的;第三,经历了'文革'之后,我们对于传统的情感、历史的情感和土地的情感中断了,而当一切恢复的时候,却又受到外来很大的冲击,这使我们对于传统产生了淡漠。"

        挽救---反省历史情感

       目前,整个河北省武强县,刻版、印刷的老艺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许多老艺人在年画凋敝的时候纷纷转行。虽然,国内几个有名的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打文化牌、旅游牌,对年画的流传和保护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让人觉得如今的年画并不扎根在年俗文化的土壤中,年画的"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了。 

       "当中国年画逐渐消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摈弃了自己的传统,是历史精神的丧失。"冯骥才说,"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经常有人会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相提并论,中国有鞭炮、年画,西方则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卡。"在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候,西方人更懂得将历史、乡土的情感装入现代精致的镜框中。而我们的文化人、艺术家则没有做好这类转型工作。他们理应主动、积极地给予年画等中国民俗融合于时代的方式。"冯骥才表示,年画的重要意义是要把过年的种种心理、愿望和种种追求外化出来,因为,木版年画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年画曾经的辉煌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年画起源于春节贴在门上的"桃符"。殷商时代,是我国巫文化的繁盛期,年头岁尾,先民喜好祭神、祭祖,形成了一系列的年俗活动。这就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古老传统"春节"的来历。春节来临之际,周人将长方形的桃木板绘上神荼、郁垒两门神的画像,悬挂在大门两旁,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即"桃符"。《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畏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桃符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分化为春联及门神画,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门神画向绘画方向发展,是为年画的前身。

       到了隋唐,年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门画题材中增加了仕女等世俗形象和药叉等佛教形象;另一方面,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脱胎于巫文化的民间诸神、道教与佛教诸神的图像不再依附于门画,而找到了新的载体,成为纸马艺术之滥觞。

上一篇 : 中国年画已成文化符号(二)   下一篇 : 题材丰富的唐代人物画
您是浏览 赵思涵 文章【中国年画已成文化符号(一)】的第 3739 位网友!
 部落主人 赵思涵 相关文章
宁德婚嫁习俗——议婚、嫁娶等
赵人勤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心,善恶美丑的本源
图说书史—行书
江明君
白石老人画虾
根雕艺术的特点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春日寄语
 部落主人 赵思涵 热门文章国画发展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三)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二)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四)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二)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一)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四)
嫁接在素描基础上的中国当代山水画
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一)
 部落文章国画发展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为何耄耋图题材倍受历代中国画家亲睐
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程式剖析
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嫁接在素描基础上的中国当代山水画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一)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二)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三)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四)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一)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4823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