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习惯>>>花轿、喜轿及其风俗
 
 文章   发布文章 >>>
花轿、喜轿及其风俗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9年06月18日 16时32分04秒   来源: 西安晚报   部落主人: 打印】【纠错

 

收藏于宁波某博物馆中的清末花轿。

 

 

博里农民画——抬花轿。

 

   轿子起源很早,原名“舆”,是古代山间行走时用的小车。而将轿子用于娶亲上,当肇始于宋代,后渐成风气,并影响深远。这时的轿子就称为花轿、喜轿或婚轿。如宋孝宗为皇后制做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帷帐和门窗,极其气派。最早的花轿,雅称“彩舆”。花轿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夫家举行婚礼,往往是新郎骑马、新娘坐轿。由于喜事尚红,所以花轿的轿帏通常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

    在封建时代,婚姻往往被赋予纲常伦理之大义。作为“人伦之始”的男女婚配,是为了确立“夫妇之义”,以此构成尊卑等级秩序的基础,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如《礼记·昏义》中有“昏礼者,礼之本也。”并将婚姻的目的概括为“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事后世。”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主要表现就是分良贱、重等级。如《唐律疏议·户婚》中就有“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可见当时的等级制度何其森严。而表现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用的是“龙凤喜轿”,满人用的是“满堂红轿”,有些富人用“星星冠喜轿”,而一般汉人用“富贵牡丹喜轿”,小门小户就用“软面轿”。

    一般地,北方人称喜轿,南方人习惯叫花轿。花轿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者,新娘坐一乘八抬大红喜轿,送亲、迎亲女宾各坐一乘绿喜轿,轿前有执事,并有开道锣、弯脖号、大号、伞、扇、大镜、二镜、斧钺、朝天蹬各一对,两对喇叭,八面大鼓。到时,锣鼓齐鸣,喜庆鞭炮交响,景象热闹喧腾;而小规模者,则有四人抬小轿,一对开道锣,一对号和两面鼓。要是皇帝结婚,那场面更大。清代皇帝结婚,有十六种乐器演奏,凤舆光彩夺目,而且,新娘下轿之前,皇帝要向其头顶连射三箭。在皇后下轿之际,先前入宫的嫔妃要率领女官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后与皇妃之间的等级尊卑。

    旧时娶亲多用轿抬,似乎不坐轿就不能称为是明媒正娶。如果新娘子没坐过花轿,还会遭别人的嘲笑。为什么新娘出嫁必坐花轿,民间有不少说法,但真正的原因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围绕着花轿,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礼节、仪式,比如搜轿、压轿、垫轿、照轿、摆上轿羹、扮上轿、抱轿、哭轿、洗轿、送轿、遇轿、摇轿、接轿、问轿、踢轿等等。由此可见,旧时人们对婚娶非常重视和讲究。不过,按照传统习俗,只有初嫁女子方可坐花轿,寡妇再嫁顶多是在普通轿子上扎一些彩布或纸,这种轿称为“彩轿”。由于封建贞洁观念的影响,旧时人们看不起坐“彩轿”者,多对其嗤之以鼻。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坐轿,有些地方不能坐,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旧时女子一生只能正儿八经地坐一次轿。俗语“大姑娘坐轿——头一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帏轿,木质、长方形框架,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背靠坐厢;轿顶及左、右、后三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帏多留有小窗,另备窗帘。就是这种轿子,经过一番装扮,便可用于婚嫁迎娶。如今,旧时迎娶场面已不多见,偶尔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窥见一斑。

    最后,再简单说说关中地区旧时使用花轿迎娶的情况。男方用花轿迎亲,去时轿子不能空,里面要坐一个小男娃,称为“压轿娃”;一般,凌晨四点备好轿子,出发前男方要点燃一捆干谷草,在轿子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然后到女方家要吃一顿臊子面,当太阳冒出地面时,女方才可发亲,认为太阳出来了,各种邪魔就会消散,可保一路平安;新娘上轿前,先要到锅台前向灶神爷磕头,名为“辞灶”,再撒一双筷子,表示不再吃娘家饭;然后由其兄背上轿,或由其舅抱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而且,上轿前,女方家长也要“燎轿”,新娘上轿时还要放声大哭,称为“哭轿”。建国前,华县一带有一首《哭轿歌》:“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这根铁锁谁制造?紧紧锁我身。”当花轿在路上和别家花轿相遇,称为“撞亲”,这时双方花轿必须停下来,互换手帕或袜带,以示互不干扰。若遇抬棺材的“丧轿”,则要遮红毡,放鞭炮,改道前行;花轿进村后,遇到碾子、磨盘、水井等,也要用红纸遮盖,以示镇邪;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土,而要在伴娘的搀扶下,踩着毛毡或芦席进门,即所谓“新人离娘不沾土,来到婆家席上走”的习俗。新娘走过的毡或席,又被快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称为“传毡”或“传席”。这种习俗唐代已有,如白居易的“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说的就是此风俗。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才能拜天地、进洞房。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体现在方方面面,单就这迎娶用的花轿竟有如此多的文化内涵。思之想之,莫不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击节称赞。

 

 

上一篇 : 天津皇会:五鬼闹判   下一篇 : 端午节与天津民俗
您是浏览 若兰 文章【花轿、喜轿及其风俗】的第 5646 位网友!
 部落主人 若兰 相关文章
艺术界一朵奇葩:丝绢烙画
寒江独钓壶
宝梵壁画: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的东方仙画
民俗专家: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
潮州木雕“枯木逢春”
竹刻艺术:佳品一物难求
菩萨彩绘漆金木雕像
立春风俗历史沿革
春节,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符号
腊月二十八 贴花花
 部落主人 若兰 热门文章民间风俗习惯
广东开平泮村灯会: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
“渝东南第一床”:土家女儿的祖传嫁妆
中国古代冷饮趣史
苗族男女从恋爱到结婚不离糍粑
民间的节令与传统食俗
迎端午 香囊俏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兔儿爷长啥样? 民俗专家竟也有不同说法
寻乌 细说客家民俗“迎故事”
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满族的萨满舞
 部落文章民间风俗习惯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沧县狮舞:技艺精湛的汉族民俗舞蹈
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满族的萨满舞
闽西客家婚俗:新娘入门跨鸡而过称“拦门...
乌孜别克族的风俗习惯 新婚媳妇要“赎”
新疆民众春分日载歌载舞庆春耕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5951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