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论文赏读>>>经济论文>>>从能源角度探析中国对外战略
 
 文章   发布文章 >>>
从能源角度探析中国对外战略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17日 10时43分59秒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部落主人: 陈兆河 打印】【纠错

  摘 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对象,熟知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建立多元的能源合作体系,应对多方的能源安全威胁,探索全新的能源外交战略,是新一轮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能源;石油;战略;安全。
  
  世纪之初,能源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对象,也成为世界各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说能源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仅是一种国家行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也是一种个体行为--涉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能源角度探析中国对外战略,不仅有助于分析中国国家总体战略的构成思路,了解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状况,而且有助于对中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因为国富则民强,此乃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熟知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
  
  众所周知,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中国是世界能源储藏大国之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居世界第一、九和十六位,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能源自给率高达94%,超过经合组织国家70%的平均自给率,总体能源对外依赖度仅为6%,但石油对外依赖度却越来越高,已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5年的40%。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超过50%,到2020年将超过60%。

  同时,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23.5吨。石油可采储量约198.50亿吨,目前仅探明69.31亿吨,人均可采储量只有2.6吨;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95万立方米,人均可采储量约1500立方米;煤炭可采储量为1886亿吨,人均可采储量145吨,按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也仅可开采一百年左右。但令人欣慰的是煤炭还有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亿吨资源量,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

  中国也是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除了煤炭自产自销外,石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上升为22%~23%。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从生产和进口情况来看,2004年中国生产原油1.75亿吨,净进口原油1.17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花掉430多亿美元;2005年生产1.82亿吨,净进口1.815亿吨,又花掉500多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会急剧增加,届时成品油需求量约5亿吨,石油缺口将达2.5亿吨至2.7亿吨,能源短缺现象还将持续35年。可以说,能源生产和进口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与世界各国的能源战略息息相关,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中国的对外战略至关重要。
  
  二、建立多元的能源合作体系
  
  为保证石油能源安全供应,中国必须继续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战略,确定和优化重点国家和地区,与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美形成能源战略关系--油气供应国(生产国)和油气消费国之间的互动。目前,中国海外石油的投资项目已遍及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12个国家,经国家批准已中标和签约的有28个勘探开发项目,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管道铺设、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业务领域,形成了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亚太南美三个战略区。

  首先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最主要来源地,占石油进口总量的50%,其中伊朗最多,占18%。目前中国与伊朗达成了480亿欧元的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以5.74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叙利亚油田37%的股权;与沙特启动了200亿元的联合储油项目等。另外,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5%来自于非洲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伙伴是苏丹,占7%。中国已经拥有苏丹最大的石油公司40%的股份,取得了年产1000多万吨的石油开采权等。

  其次是中亚和俄罗斯。中俄在经历了一系列石油管线安(加尔斯克)大(庆)线、安纳(霍德卡)线的变故之后,已开始修建泰(舍特)纳(霍德卡)线,预计2008年完成一期工程,年输油量将达8000万吨;同时,俄增加通过铁路向中国北方地区供应石油的数量,2005年达到750万,2006年达到1200万吨以上;并于2006年3月21日签订向中国提供天然气、石油和电能的长期合同,保证以后每年向中国提供600亿-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另外,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与中国(阿拉山口)修建的石油输出管道已于2006年5月25日起正式对华输油,其中哈俄两国的石油分别占50%,计划初期年输油量为1000万吨,2010年以后逐步达到2000万吨,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了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

  再次是亚太和南美地区。中国在亚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15%。2002年,中海油以1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尼的三大油气田,以5.85亿美元从西班牙手中购取印尼的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资产。在拉美,中国以委内瑞拉为桥头堡发展石油产业,扩大投资项目,目前已在两个油田区域开展合作,并着手开采其它油田、勘查领海天然气等。

  另外,在中南半岛地区,中国积极筹建中缅石油管道,即将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抵达云南昆明,要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到广东湛江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相对方便和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开凿克拉地峡,即在泰国南部地区沿克拉地峡开凿一条长102公里、宽400米、深25米、双向航道的"东方巴拿马运河",计划耗时10年,花费250亿美元。运河建成后,远洋运油船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直达南中国海,每趟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大型油轮可节省3-5天的时间,近30万美元。
  
  三、应对多方的能源安全威胁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对石油的急需直接影响到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而且涉及到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构成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正面临着世界其他国际力量的威胁和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全球战略的压力。政治上,美国视中国为主要"不稳定因素",制造"中国能源威胁论",担心中国与中东非洲国家进行"武器换石油"的交易,打乱其全球反恐和打击"无赖国家"的战略部署;军事上,美国在欧洲和亚太等地派有驻军,直接威胁着中国主要石油进口产地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贸易上,美国控制着中东、非洲、拉美等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通过跨国石油公司垄断着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加上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中国能源安全受制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加。

  第二,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权衡。中俄能源合作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贸合作问题,正演变成一场政治、外交、利益和安全等错综复杂的大国外交博弈。普京自上任以来,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在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方面,全面权衡与美日中的大国关系,尤其是在远东能源开发问题上,把亚太视为战略利益区,中国为战略伙伴,日本为重要客户,在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时,时时不忘诱导日本加入,以扩大讨价还价的余地,增加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压力。

  第三,日本能源外交的抗争。中日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而又非常敏感。近年来,日本从其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从各个方面与中国展开争夺,尤其是在能源方面,日本更是如影随行,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能源的地方,就有日本和中国的竞争。如拆散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计划,抢夺东海油气资源的开采,霸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插手马六甲海峡的防务等等,以此来挟持中国的石油开采与进口,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马六甲海峡的风险。中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通过海上运输,其中80%经过马六甲海峡,每天有60%的船只为中国运送货物,而且雇用的皆是国外大油轮。据证实,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儿,2004年就发生了169起海盗劫船事件。目前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控制着海峡,三国海军组成"联合舰队"进行海上巡逻。美日已借口反恐和打击海盗为名与这些国家联防,意欲在一些关键地点有所布置,而中国目前尚无军事力量去保护石油运输的安全。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困局,可以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
  
  四、探索全新的能源外交战略
  
  由于中国对能源消费的急剧增加和进口的日益扩大,能源问题在对外关系对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美日俄印等大国关系,制定新一轮外交战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局势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对美外交扩大共识。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许多互补性,尤其是在对待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中美双方需要进一步扩大共识,减少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因为两国曾在二战期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通过能源交流与合作,可以共同应对能源供需方面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止因此而爆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而且有利于防止日本等国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把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性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二,对日外交增加透明。中日之间的问题无外乎历史和能源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东海大陆架的油气开采和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极为重要。中国应该从历史问题的纠纷中走出来,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在能源问题上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而不是将政治分歧渗透到经济贸易中。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台湾问题的解决和南中国海能源的开发问题,而且也是打破美日所谓"岛链封锁"的需要,从而牢牢掌握中国远洋战略的出海口,真正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战略。

  第三,对俄外交加强合作。中俄具有3400多公里的边界线,在历史上沙俄曾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俄罗斯仍是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而且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武器供应国。中国应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同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有效的能源供需渠道,促进政府间的政治互信,加强军事上的合作交流,加大对"东突"等恐怖组织的打击力度,为能源合作提供牢固有力的安全保障。

  第四,对东南亚加强沟通。作为东盟观察员国,中国应进一步发挥亚洲大国的协调作用,充分调动海外华侨的爱国力量,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筹建"东南亚能源共同体",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扩大能源合作与开发力度,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重新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石东明、张金凤:中亚石油地缘经济与中国地缘战略. 学术交流(J),2004(12)。
  [3]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孙玲:浅谈中国能源外交.中国西部科技(J),2006(6)。

上一篇 : 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下一篇 :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分析
您是浏览 羽晗 文章【从能源角度探析中国对外战略】的第 3284 位网友!
 部落主人 羽晗 相关文章
唐朝交通肇事最高判“流放”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另类榜单
明朝有十六帝 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
甲骨文的辑录
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
花园庄东地甲骨
二里岗遗址牛骨刻辞
李自健
苏州根雕艺人—潘永乐
弥勒佛
 部落主人 羽晗 热门文章经济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提升我国税务代理公信力的思考
浅析混沌系统下的企业营销环境及对策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浅析涉外商务谈判中冲突的应对技巧
浅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试论节能减排背景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浅论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大陆和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纳税评...
 部落文章经济论文
试论节能减排背景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论现代领导在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浅论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大陆和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纳税评...
关于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与竞争...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
浅谈美元贬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7369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