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赏读频道>>>少数民族的夷俗
猜你喜欢的文章 
 赏石艺术中形式美与主题的关系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吴为山浅谈高二适书法的人格气象:书卷气、才气、骨气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艺术是谎言 但它述说真理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当代艺术需要美术学院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顾恺之“迁想妙得”之我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中国艺术为什么一直领先西方1000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中国绘画未来命运 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构建问题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论中国画意境的表现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泊图美术:浅析当代儿童适合什么样的美术教育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读胡嘉梁花鸟近作的思考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朱青生:艺术史方法论讲义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蔡元培:教育的最关键环节是审美教育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艺术金融理论与实践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浅谈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未来的影响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浅谈薄薄青筠再现笔墨韵味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浅谈探析现代陶艺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艺术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少数民族的夷俗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3日 20时28分00秒   文章来源: 华夏文明    浏览人气:10265 人次 【打印】 【纠错

 

      中国某些少数民族曾被名为“夷”,其实不一定有人种血缘的特别,只是受益于纸张和印刷的程度低于中原华夏。
 
      夷可以为夏。吴、楚、闽、越,原来都是典型的“夷”,后来演化为华夏正统的文教之薮。李白出生于新疆,元好问是金人无疑,他们都有夷狄背景,却又都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元朝和清朝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两次大规模文化混血。反过来说,夏也可以为夷。江南“三苗”中的部分,是上古时期一些从黄河中、上游地区避难南迁的弱势部落,原初并非隔绝在文明主流之外。他们只不过是在蛰居山地以后,相对而言搭不上纸张和印刷这两列信息技术快车,因此有语言而无文字(如瑶族),或是文字体系还较为粗略(如苗族),信息的传达往往较多借助于“象”,比如用舞蹈记录历史,用歌唱传播知识,用图腾宣示信仰,用各种似乎奇怪的巫祝仪式来营构威权和组织社会。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则可视为一例亦文亦象的原始符号,一直游离于汉语演进过程之外。
 
      他们有时候可以围在篝火边连续几天几夜地跳舞,是感情的排解和宣泄,同时也是生存经验的总结和表达,以完成对新一代人的系统教育。如苗族“吃鼓藏”节时的木鼓舞,从《开天辟地歌》到《洪水滔天歌》,再到《跋山涉水歌》,整整十三部史歌和史舞,一部苗族史尽在歌舞之中,地理的、生物的、伦理的知识传授也在火光和鼓钹声中进行。显而易见,他们是“文”的晚熟群落或者薄弱之域,却是“象”的高产之地。中原汉人看到他们能歌善舞,华装艳服,常常觉得好奇,以为汉人天性拘谨而少数民族天性活跃。其实除了中国西北的突厥、蒙古等民族拥有广阔的草原,中国西南的“三苗”或“百越”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危峰断隔,深流拦阻,生活在十分窄逼的空间里,如贵州苗族生活在“地无三尺平”的地方,并没有多少活跃的条件。他们之所以对歌舞有更多的练习,对彩饰、节拍、形体动作等等表现出更多敏感和技能,很可能是因为文字这种工具不够用。

      相比之下,汉人早早有了文字化的大脑,已经丧失了很多可贵的象符,包括用肩膀和臀胯来表达尊敬或忧伤的能力,用木叶和木鼓来表达思念或愤怒的能力,用腰带、项圈、头帕、各种针绣花边表达友爱和庄重的能力。汉人的舞蹈、音乐、诗歌、美术创作,常常在所谓少数民族那里得到营养和动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汉人的服装,除少数贵族有些“行头”的讲究之外,就民间服装而言,比起一些所谓少数民族的要呆板和简陋得多。虽然作为强势群体的服装,有时也被夷地的男人们效仿,但在感情更为纤细灵敏一些的夷俗女人那里,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苗、侗、瑶等地“男降女不降”的服装现象,可能就有这样的原因。

编辑: 画香亭园  
上一篇 : 东巴造纸:承载纳西文化的天然古法   下一篇 : “三伏”的由来与习俗
  相关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百家宴的由来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热门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东巴造纸:承载纳西文化的天然古法
民俗专家: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
白虎文化揭示土家族形成的路线图
春节,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符号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0977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