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裕亮国画作品《禅寂入定》)
陈裕亮,福建漳浦人。著名青年国画家、艺术评论家,致力于新时代文人画的探索、研究和创作。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兼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锡纯艺术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小企业商会管理创新分会文化艺术顾问。曾主持研究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工程中国画相关课题,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艺术追求。其花鸟画,力求八大山人韵味,以禅为镜,融入了时代的审美。山水画力追气生而韵动,以其浑厚华滋见长。

(陈裕亮国画作品《暗香涌动》)
对文人而言,这个时代囿别于其他时代,它告别了千里一纸家书,告别了凿墙借光或挑灯夜读,也逐渐告别了纸质写作与阅读……电、设备、信号和网络基本上成了新时代文人的精神鸦片。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物质的满足,科技与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得文人无需汗牛充栋般地藏书翻阅,亦没有因洛阳纸贵而望书兴叹,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上网一搜,万事俱备。套用一句流行语,“有事找度娘”。这也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因为信息化的普及,使得文人要面对各种骚扰与诱惑,“春心”荡漾,无所适从。甚至在众多的抉择中,逐渐迷失自己,成为迷途羔羊。芙蓉姐、凤姐、甘露露等等所谓的“网红”,似乎不断地压低着人的道德底线,可笑的是她们却因此名利双收。文人为此,常常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在这个生活泛娱乐化、审美偏向庸俗化的时代,文人是继续保持“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与执拗,还是积极融入娱乐的生活,与庸俗的舞台共舞呢?
在这个便捷与快速的节奏中,我们如何在和光同尘中继续保持闲庭信步的优雅,而不被当成怪人或神经质呢?诸如上述种种,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我也迷茫过。面对困惑,带着思考,与其怀着“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幻想,苦心婆口地对那些画家们云:如何提高审美,如何引领潮流;不如自己身行力践,继续拿起毛笔,既表达新时代文人的心声,也留下了我对新时代文人画探索的痕迹,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我致力于新时代文人画探索、研究与创作的重要缘由。

(陈裕亮国画作品《清新治本》)
回顾文人画特质:文心别寄,聊写胸中逸气
文人在读书、做学问之余,以翰墨丹青为寄,自娱自乐,是为文心别寄。前段时间,我写了篇文章《闲情偶寄且游墨》发表在中国网,产生了一些影响。可以说,这正是我画画的心理历程。
正是文人长于含蓄地表达,羞于直露的粗鲁与浅薄。使得这般怡情悦性的文人画以强调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强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为尚。谢赫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气韵者,意境也!中国画除了笔墨载体,最重要的是给观者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的精神熏陶,这种陶冶情操即为意境。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及文人的艺术修养,他说“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正是文人的这种由“观”入道的情怀,使得诗文与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所以诗文与艺术皆以境界为尚!故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幽而闻名于世;而八大山人则以萧寒的禅境为我辈神游不已。谈到了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一步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意境这种飘渺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所以齐白石试图以“不似之似”来形容自己对画之意境的不懈追求,吴昌硕更是凸显自己的画是居于诗词、书法、治印之末。

(陈裕亮国画作品《和而不同》)
探索新时代文人画的内涵:构建视觉张力,营造充满空间感的诗意
正如开篇所述,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变化的快节奏时代,一个“八零后”逐渐成为了社会中坚力量,“九零后”在不甘人后地崛起,甚至“零零后”也在暂露头角的时代,这种百舸争流局面的出现,是对“五零后”、“六零后”和“七零后”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下,文人画该何去何从呢?
笔者以为,作为文人画的创作主体,文人当有历史感和时代感。这个时代的文人应当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但要传承历史文化,还应积极融入引领新时代,在反思新时代流弊的同时,讴歌新时代展现出来的各种真善美,为后来者奠定良好的文化历史基础。那么新时代文人画应当具备哪些内涵呢?笔者以为,第一要有视觉张力。因为想在泛娱乐化与审美庸俗化的现状吸引人们的关注,首先就应在视觉张力方面下功夫。只有让人能一目了然而拉住他们仓促的步伐,在你的作品前驻足观赏,你才有机会通过笔墨、题款和印章等构成形式去传递画面意境,去熏陶、感染他们的情操。至于如何构建视觉张力,对文人画家而言,通过笔墨实践和文化修养,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也许有人会认为构建视觉张力,会不会出现匠心别运留下过多营造的痕迹,从而影响了作品的格调。笔者认为作品的格调主要体现为意境,视觉张力与意境是不矛盾的,甚至是相融的。有了视觉张力,如何把这种视觉张力营造成充满诗意的空间感,这个才是体现画家的才情、修养与艺术造诣。当然视觉张力并不等同于制作,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和不似之似依然可以拥有视觉张力,笔者反复强调的是要先入为主,意在笔先。先有观念,自然就有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并上升到审美。新时代的文人要像王阳明所说:欲破城中贼,先破心中贼。要破除各种窠臼,才能获得新生。

(陈裕亮国画作品《抱朴图》)
我的学术追求与艺术创作:聊写胸中逸气,营造诗意的空间
学术是具有永恒的价值,也是我毕生的追求。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我更喜欢以“外修内化”为积淀,积极融入生活,以造化为师,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抒写出个性化的文脉。关于中国画文脉的传承与出新,笔者历经几年的思考与创作,已经积攒了不少文稿,但总是觉得还应再沉淀。所以,我将以自己的笔墨,以自己对中国画文脉的理解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创作一批作品。这些作品,是笔者在师法古人、师法造化之余,以自己敏锐的触觉观察、把握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征,聊写胸中逸气。
我把自己定位一个文人,我的画是不是新时代文人画代表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按照这个理念,按照我对新时代文人画的理解,在走我自己的路子,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活出精彩的自己,这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创造,其实我这只是一种思考,融入创作的共性和个性,然后体现出来是个性的东西,形成一个样式。我始终认为读书做学问是最重要,闲暇之余画画还是要追求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而不是制作出来的,当然笔墨修养还是要勇猛精进。

(陈裕亮国画作品《和为贵》)
综上,我对自己作品的理解与要求是:第一要有时代感,要有视觉张力;第二要有传承;第三要有自然和生活感悟;第四要和光同尘但不媚俗,以营造诗意的空间为尚;最后要勇于探索,生命不息,艺术不止。
一言以蔽之,艺术贵在探索!(文/陈裕亮)

(陈裕亮国画作品《自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