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了些年纪的宁波人,讲到谁家的兄弟姐妹长相酷似时,会用一句“活脱脱像印糕板印出来一样”的宁波老话来形容。
印糕、年糕、金团板是过去宁波人做糕团时,用来印制形状、花样的木模板。
印糕板。旧时宁波人,逢年过节,农闲时光,自家用印糕板来制作印糕。通常的印糕板,长约一手,二三指宽,上面有几个凹进去的印模。花样多来自劳动和生活中常见的花鸟瓜果、牛羊鸡鹅、胖娃、鲤鱼等,也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
印糕板可根据主人的喜好去定做或请来师傅家里做。这种师傅中的高手,可称为民间雕刻艺术家,寥寥数刀便能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惟妙惟肖的花样来,花卉果实概括为图案形纹样,动物夸张变形,如猪刻成球状,拱嘴朝天,煞是有趣,极符合乡间百姓的审美趣味。
制做印糕,是女人们的事,大多是左邻右舍合起来做,一来拿拢来的印糕板多,花样丰富,二来,人多闹猛。
将五谷杂粮磨成粉,拌入蜜糖桂花等作料,揉合后,在印模中一一揿实、刮平。然后将印糕板翻过来拍打几下。“微型浮雕”就从印模中脱颖而出。一排排摆在铁丝网上,搁在火生得旺旺的灶房火缸上烘。在散发着烟火味的香甜中,女人们边观赏,边品尝,其乐融融。
像小孩子会去挑来好看的印糕往嘴里塞,还要把衣兜装得鼓鼓的。不管是谁家的,都不会计较……
年糕板。年糕板的印模上套有一个框子,蒸熟的年糕粉按着框子揿实,用“擂滚”前后碾平后,脱卸框,拿起下面的印模翻过来一拍,就成了一根印花年糕。
年糕板的长方印模中,花样一般为组合型,譬如有双龙抢珠、喜雀迎梅、连升三级(花瓶上插三支戟)等。简单一点的,中间部位刻佛手等花果,两边刻平行线条。就是没见过刻有小动物之类图案的年糕板,这是不是年糕的级别要比印糕高?
笔者前几年在宁波西乡,找到五副同治年间的年糕板,笔者收藏后细加鉴赏,根据图样分别命名为双福捧寿、紫气东来、鸿运如意、八宝书香、仙鹤延年。雕工雅致精细,层次丰富多彩,构图生动巧妙,堪为精品之作。
如“仙鹤延年”那块模板上雕一长髯老者,怀抱仙鹤,悠然憩息古亭之中。亭后还衬几竿修竹。这套年糕板从编号来看应有十副。板上号着“方裕兴置”字样。我捉摸着当年这位方先生应是一位有着人文情趣的人物吧。
金团板。笔者收藏的金团板中有两块光绪年间的红漆双面工金团板。雕工精美,构图端丽,同一印模中的同一面上可安放大小铜箍圈1~3个,分别可印制图案、份量、规格不同的金团。大的一块,圆模内外圈直径分别为22.5厘米和26厘米。一面为“福、禄、寿”三星,慈眉善目,胡须衣袂飘然欲动。外圆围着葫芦、拂尘、殿扇、花篮等图案。另一面为麒麟送子,外围对称的双龙戏珠图,最外圈是蝙蝠(福)双桃(寿)图案。小的一块金团圆模,内外圆直径为16厘米和18厘米,一面为“寿星骑梅鹿”图,外围兰芝飞蝶;另一面为“和合二仙”图,外围龙凤戏珠图。
我还藏有一块同治年间朱红漆金团板,虽说不大,但图案的构思很是奇特,耐人寻味,我命之为“福满有余”,圆上端一展翅蝙蝠,嘴吊绵长流苏,下端两边挂两条从水波跃起的鲤鱼。
15年前我在宁波三市见到过大如脸盆口子的2扇金团板,下端还有柄。可惜失之交臂。宁波人过去做生(寿)都有挨家挨户送金团风俗。金团的规格大小,象征着主人家的门第高低。制作如此特大金团的人家,应是大宅门“级别”。
去年过年,宁波晚报的小记者参观了我收藏的印糕板,并动手做了几块糕,回去后写了一篇《古老的印糕板》,后在报上发表,结尾是:可惜,这么漂亮的花样,在现今的糕点上消失了。什么时候这种精致的古老的吃的艺术能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呢?我真想用这样的印糕板亲手做出糕点,去给爷爷奶奶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