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中国艺苑奇葩:木偶戏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中国艺苑奇葩:木偶戏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7年08月27日 22时00分32秒   来源: 中国侨网    编辑:幽香若兰   浏览:2911 人次 【打印】 【纠错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而临高木偶戏就是中国木偶艺术中稀有的剧种,艺术独特,其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临高木偶戏是一种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2006年临高人偶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独特 多姿多彩

  临高木偶戏唱腔,主要以〔啊哈〕、〔朗叹〕为主。后来从临剧中吸收了〔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

  唱词句式以四句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多句,唱句以五字、六字、七字为多,唱词不需押韵,但讲究平仄。如四句式唱段,第一句仄或阳平,第二句阴平,第三句阴平或去声,第四句上声。每唱至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为关键词,演员不唱出,而只用音乐过序代替,让观众参与猜想,若猜对了就唱出,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饶具特色。

  早期的乐队建制有五人,乐器有大、小唢呐,三弦(或秦琴)、椰胡、竹笛和打击乐。六十年代后,乐队增至十人左右,并增设了扬琴、二胡、月琴、笛子、秦琴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黑管等,打击乐也由原中鼓为主转为以大小木鱼为主,兼用板、鼓、镲、钹、锣的击乐结构。

  在表演上,由于“人偶同演”和“单纯人演”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互相促进。演人偶戏,注意发挥人与偶,偶与偶,人与人等人偶之间互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方法;演临剧则吸收了广西桂剧、壮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水袖功、扇子功、手巾、台步等技巧,使表现手段更趋丰富。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旦都塑造得十分俏俊美丽,丑角则都被雕刻得非常丑恶,胖者肥头肥脑,瘦者皮包骨头,对比十分鲜明。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人物身份不同,分别漆上不同的颜色。

  由于临高人偶戏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人们非常喜爱,在群众中植有很深的根基。临高人在平时生活中都喜欢哼唱上一段,不少老人甚或孩童,也能随口唱上个几十句、上百句。现在,每逢祭祖、婚庆、生日以及家中孩子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当地的老百姓们也都会请剧团来村子里表演。附近一带的农民也骑摩托车或用手扶拖拉机载人前往观看,十分热闹。演出的帷幕在富有地方色彩的“阿罗哈”音乐中徐徐拉开,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偶为主,耍尽偶味,情趣盎然;时而人偶合作,协调和谐,变化多姿:时而由人替演,弥补木偶的不足,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历史久远 传统技艺

  据《中国艺术》记载,中国木偶戏正式形成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是在南北朝,特别是北齐时代(公元550至577年)。

  相传,南宋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琼岛后,很快在海南繁衍发展。在临高县,民间的驱魔逐妖、去病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这种开始纯为祭神的活动在后来历代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娱乐的方式。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观者其众,曰驱魔妖,习以为常。”

  早期的偶像,多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其后,偶像逐渐增大并人形化。如民间老艺人陈和成几代相传的二十多个木偶像,其中三个脑后刻有“康熙”字样。因其艺术特点为演出时不设布幛,人与偶同台表演,即表演者手撑木偶,化装登台,唱念做打,均与所持木偶同演一个角色,其表演形式,或操作木偶做戏,木偶为上半身,演员配以身段步法,或以演员的表情补充、丰富偶像表情之不足,所以,民间称此木偶戏为“人偶戏”。

上一篇 : 道情皮影戏是综合的民间艺术   下一篇 : 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蔚县剪纸
  相关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华艺术瑰宝之-自贡扎染
山东日照农民画:草根艺术闯出新天地
澄怀格物: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桃源刺绣:飞针走线巧盘花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
  热门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国瓷画 雅火炼丹青
挑花:在失传边缘的民间艺术
湖南擂茶的趣味风俗
民间艺术“跨界”进入当代艺术领域
民间艺术良辰 奈何老去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4889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