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凤翔彩绘兽面挂件之一

西藏藏族面具

陕西凤翔彩绘兽面挂件之二

陕西宝鸡社火脸谱
陕西凤翔彩绘兽面挂件之三

陕西宝鸡胶泥兽面挂件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举办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展”可谓精彩纷呈。其中,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大型“古风遗韵——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精品展”,展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凝结着中华民族古老审美情趣的面具精品,包括傩戏面具、藏戏面具、京剧脸谱、各类木偶等90多件,引起人们对面具艺术的浓厚兴趣。
面具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先民们在狩猎和部落战争中戴上面具扮成猛禽野兽去威慑对方。有了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后,面具被赋予了消灾纳福的功能。面具艺术不仅在中国有,在埃及、希腊,以及南北美洲、澳洲及东南亚等地区均有发现。在我国,面具艺术包括傩舞面具、傩戏面具、地戏面具,以及寺庙中的“跳神驱鬼”面具,还有傀儡面具、社火脸谱、“吞口”和兽头挂脸等。
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古怪的言语,凝重的动作,充满神秘的场景,近乎原始的仪式……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也不是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剧——傩戏在表演。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们的祖先总是习惯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辅之以歌舞,便是最初的傩戏。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也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鲜明特征。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内,就绘着首领头戴青铜面具,执戈起舞。到宋代,傩戏面具已由木材雕制,品种繁多,“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如今,傩戏仅保存于贵州等边远地区,但傩戏面具却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广布于神州大地。
陇东一带的社火脸谱,很可能是“傩”的发展变异,由面具演变为人物脸谱的描绘形式。从春节到正月十五之间,村村都有一批青年化装打扮,勾画面部,骑马列队,在锣鼓的伴奏下,游村走街。这是一种流动的观赏艺术,总称“社戏”。而“吞口”、挂脸则属于独立造型的辟邪镇宅物和装饰物,与古代的兽面砖、兽面瓦当、墓门上的铺首、盾牌上的兽面纹,以及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都有密切联系。它们在整个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不断创造的以恶慑恶的艺术象征。
尽管各种类型的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宗教和民俗内涵,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深沉、奸诈、滑稽、忠诚、慈祥等个性塑造,什么角色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的展示,也使人们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
面具的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民俗意象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表现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在绘制上,讲究“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金黄色少而精,只对面具额头、双颧骨、鼻端及下颏等“高光区”精心描绘;而蓝色则稍多,主要渲染脸廓及须发,在眼眉、脸庞等处再饰以绿、紫、银白等其他辅色,起到了绿叶扶红花之效。彩绘的纹样古色古香,熟悉而亲切。另外,涂染红色十分惜笔,应是有意避凶神“血盆大口”,用心良苦。过去做道具时,面具要方便佩戴,适于远观即可。如今把面具当做饰物,就要求工匠刻意求工,远观近看皆相宜。面具个头大者若桌面,小者似手掌。雕刻手法在过去浮雕、透雕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镂空、相叠有序等雕技。
近些年,人们的文化认知趋于回归,以崇尚厚重古朴为美。面具留有古代图腾和巫术神灵的痕迹,承载着先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