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广州榄雕家用200颗榄核雕出6层龙船画舫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广州榄雕家用200颗榄核雕出6层龙船画舫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8年09月16日 08时41分36秒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若兰   浏览:4444 人次 【打印】 【纠错
 



这艘中华世纪龙船,整件作品未发现一处拼接镶嵌的裂缝痕迹,榄核之间无缝连接,浑然一体。曹景荣摄

    

因为长期从事雕刻,曾昭鸿的无名指和拇指都凹了一块

    巴掌大的一艘龙船画舫,用200颗乌榄核镶嵌而成,船上约2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如米粒大小的窗户可开合,堪称一绝。近日在海珠区中秋文化周民间艺术展览上,记者目睹了这一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其作者曾昭鸿从事榄雕艺术已有30多年,10多年前他打破榄雕以浮雕为主的传统,结合岭南工艺特色练就榄雕镶嵌技术,堪称一绝。据悉,目前,海珠区文化局正计划推动此项“榄雕镶嵌”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项技术得以享受传承人制度的支持和保护。

    精美的细节目不暇接

    在曾昭鸿的作品中,记者看到各种在一个榄核上雕出的龙凤、玉米、花生、鲤鱼、佛面等,两三厘米长的榄核雕龙船也不鲜见,围观的人多了,他就拿出了他的“镇山之宝”,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华世纪龙船》。只见这艘龙船画舫约长19厘米,高约9厘米,仔细一数,足足有六层,两栋亭台楼阁,甲板上和楼阁的每一层都站满了神态各异的人物,雕龙画凤的栏杆,楼梯盘旋而上,上面竟然还有如米粒大小的开合自如的窗户,船头的龙根须分明,还有船身的锁链环环相扣,楼阁屋檐上还挂着铃铛,每个精美的细节让人目不暇接。纵观整件作品,却未发现一处拼接镶嵌的裂缝痕迹,榄核之间无缝连接,浑然一体。

    “从构思到完成作品花了4年时间。”曾昭鸿告诉记者,镶嵌技术和传统的榄雕最大不同的是,一颗榄雕多使用浮雕技术,在江浙一带也有艺人通晓,而镶嵌技术则糅合了岭南工艺特色,用镂空、通雕的手法进行雕刻,使得立体感更加强烈。

    守得住清贫独创绝技

    学榄雕需要兴趣,还要耐得住寂寞。1972年,18岁的曾昭鸿刚中学毕业,有象牙工艺厂招学徒,他报名考试。不久,录取通知就来了。进厂后,他师从当时广州最著名的榄雕艺人区宇仁,在区师傅授的严格教导下,他苦练基本功,练足3年才能出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艺品逐步投入商品经济市场,牙雕厂决定不再发展榄雕生产。1989年,曾昭鸿也只能离厂。为了生活,他进了另一家厂,但下班后没停过一天榄雕。

    1990年,他开始独辟蹊径,摸索榄雕镶嵌技术。经过长期试验,他的工艺越来越精,多层花舫、通雕蟹笼、吊链宫灯、云龙花瓶等都制造出来,从两颗榄到几颗到十几颗上百颗,镶嵌技术日益完善。后来,他干脆辞职,专心榄雕。

    纯艺术需要牺牲,还要守得住清贫。曾昭鸿自己靠工艺品也可以维持简朴生活,虽然未必可以振兴榄雕,至少技艺可以延续。遗憾的是,这门手艺材料紧缺,而且无人愿意学。和曾昭鸿一样,增城榄雕的传承人黄学文也心感担忧。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黄学文,出身于榄雕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榄雕艺术家。当得知海珠区文化部门正计划就榄雕塑镶嵌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人都高兴非常。曾昭鸿说,很想和黄老见面交流,“相信大家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上一篇 : 《瑶池吉庆图》轴:明代最大缂丝品尽显皇家奢华   下一篇 : 剪纸《水浒传》
  相关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华艺术瑰宝之-自贡扎染
山东日照农民画:草根艺术闯出新天地
澄怀格物: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桃源刺绣:飞针走线巧盘花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
  热门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国瓷画 雅火炼丹青
挑花:在失传边缘的民间艺术
湖南擂茶的趣味风俗
民间艺术“跨界”进入当代艺术领域
民间艺术良辰 奈何老去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1608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