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您正在浏览古典艺术图片
 
   相关图片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五龙亭

五龙亭  
岳阳楼

岳阳楼  
滕王阁

滕王阁  
佛香阁

佛香阁  
北京故宫保和殿

北京故宫保和殿  
玉皇阁

玉皇阁  
普宁寺

普宁寺  
苏州耦园

苏州耦园  
退思园

退思园  
无锡南禅寺

无锡南禅寺  
光孝寺

光孝寺  
苏州枫桥

苏州枫桥  
华严寺

华严寺  
景阳宫

景阳宫  
显通寺

显通寺  
香积寺

香积寺  
南山金玉观世音

南山金玉观世音  
白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  
 
苏州枫桥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相片于 2009年10月12日 14时40分31秒 上传到本网  图片来源:网络
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如需转载本网内容,请您邮件、电话或QQ联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盗链,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归翰艺佳画及原创所有。
上一张图片 : 光孝寺   下一张图片 : 华严寺
    上传会员: 画香亭园      发布时间: 2009年10月12日        新窗口浏览  → 推荐给我的好友      浏览次数: 6245
 
    相关内容
苏州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从唐代诗人张继写下了《枫桥夜泊》之后,千百年来,凡来苏州的游客,都要来此领略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

  其实,枫桥只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大运河在此通过,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作为枫桥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江枫洲已建设完成,江枫洲主要围绕《枫桥夜泊》的古诗意境进行开发建设,不仅使江枫洲的风貌融入景区古寺、古桥、古街、古关、古运河形成的独特意韵中,而且还形成了一批新景观。北区以江枫洲枫桥北街为主景,主要凸现古代市井特色;中区建造了大型古戏台和漕运博物馆,展示古代漕运历史;南部则以绿化建设为主,建有江枫草堂和水码头。

  江枫洲与寒山寺隔水相峙,相映成趣,游客在这里可以拍到具有《枫桥夜泊》意境的照片。

  枫桥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出名,但据考证,张继诗中的枫桥其实应该是寒山寺门外的江村桥。

  交通:乘游3线、3、6、9、17、21、31、301路车可达。
  开放时间:7:30——18:00
  江枫洲门票:25元
  诗里枫桥独有名
  康志保

  江南水乡名城苏州,有桥约300多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是枫桥。因而,明朝诗人高启(1336—1374)在《枫桥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正如诗中所言,令枫桥扬名四海的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诗,名曰《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说,这是诗人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挥毫写下的诗篇。诗中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弯月、客船、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短短的28个字,写出了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也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

  枫桥,旧称封桥。位于苏州西北七里小镇枫桥镇,横跨于运河支流之上。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长39.6米,高7米,宽4.2米,跨径10米。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崇祯末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都曾修缮过,现存的枫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的。据史略记载,古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故名为“封桥”。与枫桥毗邻的是寒山寺,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唐时名僧寒山在此任过住持,遂将枫桥寺易名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嵌有寒山子诗36首。

  枫桥自张继之后,为历代诗人所歌咏。晚唐诗人杜牧在《怀吴中冯秀才》中写道:“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南宋诗人俞桂在《枫桥诗中》说道:“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旁边系小船。”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六月赴蜀途中经过枫桥时所作的一首诗是《宿枫桥》,诗云: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南宋时被称为是田园诗人的范成大(1126—1193)也曾写过一首诗,名为《枫桥》:“朱门白碧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

  明代诗人高启在《将赴金陵始出阊门夜泊》中写道:“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明代著名大画家唐寅(字伯虎)也以七律写了一首枫桥的诗,名曰《寒山寺》,诗中写道:“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

  清代诗人姚配写的一首诗是《夜过寒山寺》,其中两句为:“只有疏钟添客恨,潇潇暮雨过枫桥。”据《秋灯丛话》记载,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蒙蒙雨夜中去感受枫桥情趣,诗兴大作,写绝句两首,其一曰:“日暮东塘至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其二曰:“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唯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风韵的诗作,无疑使枫桥更为光彩照人,但最突出的还是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这首诗曾在寒山寺东有一座诗碑,素为寒山寺胜景,令世人所看重,可惜几度兴废。1993年重新用汉白玉刻制了一座新碑,高0.6米,宽1.1米,由全国第四届书法比赛一等奖获得者84岁的老书法家瓦翁书写,由被誉为“江南碑刻第一刀”的名家时忠德镌刻,现已成为一个新的景观。

  寒山寺的“夜半钟”,初为唐代所铸,可惜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重铸巨钟,并建有钟楼,声音洪亮,可达数里之外,但后来流入日本,康有为有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以后,虽又送回一钟,但已不是原物。现在悬于寒山寺钟楼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年仿旧钟式样重铸的,钟高一人,需3人合抱其周,堪称巨制。

  “夜半钟声”的习俗,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现在每到年底,都有众多的中外游客来听钟声,特别是日本的多家旅行社,总要组织“元旦听钟声访华团”,多达数千人。他们在除夕之夜盘坐在寒山寺钟楼的广场上,一边背诵着张继的名诗,一边聆听着108下的钟声,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平安和好运。据说日本的小学生几乎都会背诵这首诗。在日本的青梅山国家公园里还仿建了一座寒山寺,亦建有钟楼与诗碑。1999年1月1日,苏州网站通过国际互联网直播“新年听钟声”活动,上网收看者近万人。此后便成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重要节目。

  一首写景诗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实属少见,真可谓是“诗里枫桥独有名”。

 
 
关于古典艺术

      中国古典艺术核心内容的领域应该包括中国古典绘画(壁画,雕塑,国画,书法,篆刻),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小说,戏剧,诗歌),中国古典舞蹈(宫廷与民间乐舞),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中国古典工艺美术(包括陶瓷,织绣印染,奇奇,玉器与金属工艺,家具及其他)。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导成分,对中国古典艺术有重大的影响。以戏剧为例:中国儒家文化对戏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儒家文化所体现出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的紧紧”缠绕”,使历史故事和传说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儒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人格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的失意文人对戏曲活动的参与,使戏曲在总体格局上不越出封建主义艺术范围,但又很大程度上与封建主体文化迥然异趣。
      宗教(佛教)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佛教还为中国古典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平衡的思想:平衡是中国古代所谓和谐的人本思想。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3类;即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人与人的平衡与和谐,古代人心与身的平衡与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115827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