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703-782)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张九龄甥。官至太子少师、彭王傅,封会稽郡公,世称“徐会稽”。善真、草、隶书,圆融精熟,温厚端凝。时四方诏令,多出浩手。《唐书》本传称其书:“八体兼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日:‘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北宋朱长文《墨池编》称其“善正书、八分、真行,唐之工书者多,求其三叶嗣名者惟有徐氏”。也有评其“窘于绳律,稍乏韵致”者。传世碑刻有正书《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及隶书《嵩阳观碑》等。传世墨迹《朱巨川告身》也传出于其手。
《不空和尚碑》唐严郢撰,徐浩书。徐写此碑已七十九岁,结法老劲,圆熟端庄,少清逸之气。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现在西安碑林。全称《唐太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 金石萃编 》载:碑高八尺三寸五分,广四尺一寸八分,字共二十四行,满行四十八字。楷书24行,行48字。此碑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此碑是为纪念印度高僧不空三藏的业绩而建立的。此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
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