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人物生平
年少刻苦
展子虔生于公元545年,正值东魏末期,恰逢东西两魏“玉壁之战”。他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战争环境,高氏篡魏、北周灭齐,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频繁。展子虔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乱世之中度过。童年的展子虔表现出了绘画的天赋,手持树枝能在土地上将花鸟鱼虫描绘的惟妙惟肖。在父母的支持下,展子虔开始拜师学艺,走上了绘画之路。
入朝作画
经历东魏、北齐、北周的乱世之后,展子虔在进入隋朝之时一心只想过安定生活。但是刚刚取得天下不久的隋朝皇帝知道了展子虔的才华,命人将展子虔请入朝中,封为朝散大夫。随后展子虔凭借过人的学识和一心为民的优秀品格,又晋升为帐内都督,一直到晚年告老还乡。
展子虔身为文官,公务较为闲暇,这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他生性耿直,在官场中很不得地,朋友也不多。他却十分泰然,潜心作画。他在为官之余研习书画,生活简朴,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在山水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从已知的山水画迹来看,青绿山水的鼻祖当推展子虔。他是绘画史上承上启下的画家,所处地位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艺术风格
笔墨技法
展子虔所绘人物全以细劲的线条勾描,纤如毫发,人物形态神采奕奕;其画山水,更是一丝不拘,画面显得柔美流畅;而所绘树叶,纵有勾笔、散点画法,却类似“个”、“介”字点法,似不成形,然显得朴拙古拗。那山顶坡脚的点苔,劲健爽朗,显得浑朴谨拙;树木种类繁多,运笔流畅,笔法墨法有轻重变化,虽未用皴法,却仍能看出山石树木的质感。
设色敷彩
展子虔擅画青绿山水,其作品中山石树木虽然空勾无皴,然全以色渲染。山水以青绿设色为主,山顶以青绿敷之,山脚则用泥金;树叶设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点以白粉桃红,松树不写松针,直以深绿点之。全图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显得潋滟而生拙,丰富而单纯,富丽而古艳,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设色那种“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样式,标志着山水画的创作,已从原先设色古艳而富有装饰意味的图式,向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过渡,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构图布局
展子虔作画讲究布局的巧妙性,以《游春图》为例,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既为崇山峻岭的下段延伸,又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左下部绘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湖天一色。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态不同,形态各异。
全图比例恰当,层次分明。这种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恰当配以殿阁舟桥,并开始注意客观物象之间的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以及深度、层次、比例等透视关系的变化处理,使山水画创变得较为合乎现实生活的新格局,这正是隋朝山水画的特有表现形式。也正如《后画录》所评述展子虔的山水“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宣和画谱》论展子虔的山水画 “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相合相成,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