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是南宋的大思想家,他對「易經」很有研究,曾手書「易繫辭本義」。本幅書易經繫辭,共一百零七字,為朱子中年時期作品。傳世朱子的墨跡,多以小字為主,像本幅這般的大字非常少見。因而在朱子墨跡中格外珍貴。 本幅行書用筆沈著,落筆凝重,重起輕收,運筆挺健,速度稍快,因而在行筆中產生飛白效果。在結字上,有時顯得「頭重腳輕」,如「古」「下」「一」筆過長,使字的重心不穩,不過結字比例上的不穩定感,被渾厚雄強的筆觸給牢牢鎮住,散放鼎天立地的氣勢,是南宋文人中罕見的特質。 
《城南唱和诗卷》朱熹书。纸本。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木式)城南诗20首所作。张(木式),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居谭州(今长沙)。构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朱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南轩游城市诸胜景,和南轩二十咏。时年朱熹38岁,此诗卷书写年代则较晚。此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为朱熹传世佳作。明陆简《朱熹城甫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柱精诣绝人。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