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润(1294—1365),元代画家。字泽民,号睢阳散人,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居昆山(今属江苏)。早年,得高克恭赏识,经赵孟頫推荐,知遇英宗硕德八刺(1321—1323),曾任国史院编修、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英宗死,回家闲居近30年。一度出仕,不久又“以疾免归”。
朱德润善诗文,工书法,笔札师王羲之,格调遒丽。朱德润诗多写景状物,亦有触及时弊之作,如“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等。著《存复斋集》10卷,附1卷。  朱德润擅山水,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重视观察自然,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在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外另辟蹊迳,笔墨秀健有力,景物富真实感,当北游居庸关时,尝作“画笔记行稿”。传世作品有《林下鸣琴图》、《秀野轩图》等。
下面一幅《林下鸣琴》用笔用墨画技纯熟,应是弃官返乡以后的作品。图绘松树下,一人弹琴,二人倾听,渔夫闻音而来,画幅的重点汇聚在这四人身上。对岸重重山丘,远接天际。画山皴纹似卷云,画树秃枝似鹰爪。通幅笔墨有李郭派的特徵。但他师法古人并非抄袭古人,本幅若与郭熙的「早春图」相较,就可看出许多新意,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朱德润利用书法笔意作画,不作纤细的描绘与精致的渲染。
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回族)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林下鸣琴
混沦图(局部)
浑浊图卷
秀野轩图卷之一
秀野轩图卷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