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工艺传承>>>民间工艺>>>民间玩具“泥泥狗”
 
 文章   发布文章 >>>
民间玩具“泥泥狗”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10年12月31日 21时26分08秒   来源: 聪慧网   部落主人: 佚名 打印】【纠错

 



    流行于我国河南淮阳地区,淮阳地处中原,世代相传的泥泥狗,其形象一直保持未变。这种稚拙的古代艺术,纯真质朴,艺稚寿高,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如今已逐渐受到了现代人的重视,并走进了收藏爱好者的视野。

   河南淮阳伏羲女娲庙,在民间它被称为“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四面八方的人都集聚到这里拜祭。延续至今,淮阳每年都会举行长达一个月的庙会。届时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其中大部分摊位是卖玩具的,而玩具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那些土里土气、希奇古怪的民间玩具“泥泥狗”。
 
   据民俗学家山曼介绍:“一个是布玩具,另一个就是泥泥狗,过去赶会的人都会买不少。因为它很便宜,赶完会,往回走的时候,过去是步行,走到哪个村。小孩子就给你唱个歌谣,说老斋公给我一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给你唱赞歌,然后你就给他一个泥泥狗,后来这就成为了一种风俗。”
  泥泥狗造型古朴、粗犷,它用黑色着底,上面描着红、黄、青、白的线条,色彩鲜明艳丽,给人一种浓重的神秘感。泥泥狗的图案是由很多难解的符号组成。对它们的解释有很多,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是它们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种生殖崇拜。不死的九头鸟,两个头的猴子,人面兽身的老虎,这些似曾相识的古老形象轻易的就把我们带到了神话世界中。相传,它们都是伏羲、女娲抟黄土造人时捏的那种样子。如果细看那种称为人面猴的泥玩具,它那副半人半猴的模样,四周还画着毛发,的确可以找到一点人类祖先的模样。

  山曼说:“很古老的泥泥狗,和很现代的艺术追求走了个面对面,那么,爱好艺术的,研究学问的,大家都赞赏这个东西,说这个东西是活化石,真图腾,说你没见过古代的图腾吧,那你就看看泥泥狗,说泥不知道古人的艺术观,那你就看看泥泥狗,过去看山海经, 里面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插图,实际上到淮阳庙会上一看玩具摊子,那都是立体的,泥塑的带有古代民风的玩具,所以现在泥泥狗很受中外人士、学者(的喜爱),中外研究民俗的,研究原始社会的,研究民间艺术的都会去淮阳看。”

  有了大量学者、游人的关注,泥泥狗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土壤。至今,在淮阳到处都可以看到代代相传、式样繁多的泥泥狗。

 “我是1999年去的(淮阳),总的有上百个摊子,而且是大摊,是著名艺人做的,有些就是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提个篮子满庙会走着卖,有时在他们那里买的就更原始,因为一些很著名的艺人,有时受文化人的影响会有点新的意识,传统的泥泥狗都是小玩意,现在越做越大,有的做到一尺高,现在那里有个白楼村,白楼村著名的艺人比较多,这些人身价高起来了,他的作品也就高起来了。”山曼介绍说。

  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和现代艺人们的努力,如今泥泥狗已经进入了不少收藏爱好者特别是外国藏家的视野。古老的文明在泥泥狗身上也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在发展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民间玩具才能获得生存的土壤。在许多民间艺术步履艰难的时候,泥泥狗却能够得以代代相传,而且价值越来越高。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成功范例。

上一篇 : 淮阳泥塑   下一篇 : 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您是浏览 羽晗 文章【民间玩具“泥泥狗”】的第 5375 位网友!
 部落主人 羽晗 相关文章
唐朝交通肇事最高判“流放”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另类榜单
明朝有十六帝 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
甲骨文的辑录
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
花园庄东地甲骨
二里岗遗址牛骨刻辞
李自健
苏州根雕艺人—潘永乐
弥勒佛
 部落主人 羽晗 热门文章民间工艺
中国民间手工艺绝学传人的欣慰与苦恼
青藏民俗百图--青海湟源排灯
西湖竹骨绸伞 有着“西湖之花”的美称
救救漳州“彩扎”民间艺人肖世华面临“绝...
草色风景芦苇画
巧手麦秆作画闯出艺术人生
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乡土艺术 情系...
树叶中的“山塘风情”
东巴羊皮画
南京工艺大师制作阿育王塔 共用宝石474...
 部落文章民间工艺
民国“五色旗”银质香囊
浙江安吉64岁非遗传承人陈长乐 “爱钻...
“程氏剪纸”传承人做技艺减法 “土气”...
羊皮筏子制作艺人:再脏再臭也放不下这门...
传统民艺走出国门,“胶东窗花”绽放英伦
父女传习内画技艺
甘肃民间艺人醉心“蛋壳雕画” 融入中国...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探访非遗油纸伞传人毕六福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6794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