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工艺传承>>>民间工艺>>>中国民间手工艺绝学传人的欣慰与苦恼
 
 文章   发布文章 >>>
中国民间手工艺绝学传人的欣慰与苦恼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10年12月03日 15时14分38秒   来源: 新华网   部落主人: 打印】【纠错

万安罗盘传统技艺传人吴兆光(左二)在传授技艺 资料图片

精美的传统木质罗盘 资料图片

  新华网济南10月17日电(记者 刘宝森、王海鹰、钱荣)他们身怀“绝技”,国家多年的保护努力让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在他们手上得以保存;他们同时被赋予传承大任,但要面对的是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仍困难重重。记者在济南举行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见证中国古老文化技艺发展起伏的同时,一并体会着传承带来的欣慰与苦恼。

  20多岁的吴兆光手持银杏木材质的罗盘,对人生的方向了然于心。接过父亲的衣钵,将600多年历史的罗盘老店继续经营下去,是他当前最大的心愿。

  这位万安罗盘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从7岁时就开始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接触传统罗盘的制作。上个月在上海世博会展示生产技艺的他说,罗盘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恐怕目前世界上只有他与父亲能完全掌握制作罗盘的传统手工技艺。

  这一次,吴兆光从安徽老家带来了一皮箱大小各异的罗盘成品及半成品,并在博览会上租下一个展位,现场展示传统罗盘的制作过程。

  罗盘又称罗经,是根据指南针原理和阴阳八卦理论相结合演变制造出来的定位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兆光的家乡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是中国罗盘制作的发源地之一。他的祖上在1723年创立了吴鲁衡罗经老店,1915年这家店制作的罗盘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罗盘制作技艺传至吴兆光已经是第八代,他的父亲在2009年被认定为罗盘制作工艺国家级传承人。

  “罗盘在‘文革破四旧’中受到严重冲击,一度被禁止生产,父亲吴水森偷偷将技艺保存下来。”吴兆光说,他已向父亲学习了十多年,掌握了罗盘手工制作的关键技术,目前已能够独立进行制作。

  “可以说从创店之初这门技术在家里就没有断过,作为风水学的主要工具,目前国内外对罗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不会让这个技艺在我这代中断。”他说。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共邀请了近300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打算子承父业的不止吴兆光一个。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博览会期间表示,经过多年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488名。

  作为藏族文化中的特有艺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这次也受邀在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娘本的师弟、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师夏吾他说:“我打算让13岁的儿子上完初中后和我一起创作唐卡,一方面保护遗产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唐卡现在非常抢手,可以作为他今后的谋生手段。”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格局中的“父子兵”的局面并没有让“传人”们乐观起来,学徒总体年龄偏大,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偏少,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存“后继乏人”的隐忧。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戏剧、曲艺类项目,由于市场前景较差等问题影响,出现“收徒难”;部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也存在尚未纳入学历教育、预见收入低等问题,影响了传承人学习积极性。

  吴兆光说,他是父亲的所有学徒中唯一一个20多岁的。虽然父亲已将全部技术传给了他,但目前在罗盘店从事生产的其他艺人只有十几个,最小的也有40多岁。

上一篇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下一篇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您是浏览 踏网寻梦 文章【中国民间手工艺绝学传人的欣慰与苦恼】的第 21298 位网友!
 部落主人 踏网寻梦 相关文章
《慎子》
《慎子》01章 威德
《慎子》02章 因循
《慎子》03章 民杂
《慎子》04章 知忠
《慎子》05章 德立
《慎子》06章 君人
《慎子》07章 君臣
《慎子》08章 逸文
《列子》
 部落主人 踏网寻梦 热门文章民间工艺
中国民间手工艺绝学传人的欣慰与苦恼
青藏民俗百图--青海湟源排灯
西湖竹骨绸伞 有着“西湖之花”的美称
救救漳州“彩扎”民间艺人肖世华面临“绝...
草色风景芦苇画
巧手麦秆作画闯出艺术人生
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乡土艺术 情系...
树叶中的“山塘风情”
东巴羊皮画
南京工艺大师制作阿育王塔 共用宝石474...
 部落文章民间工艺
民国“五色旗”银质香囊
浙江安吉64岁非遗传承人陈长乐 “爱钻...
“程氏剪纸”传承人做技艺减法 “土气”...
羊皮筏子制作艺人:再脏再臭也放不下这门...
传统民艺走出国门,“胶东窗花”绽放英伦
父女传习内画技艺
甘肃民间艺人醉心“蛋壳雕画” 融入中国...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探访非遗油纸伞传人毕六福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5126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