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腰形朱砂墨条。

山水纹饰朱砂墨条。

老翁纹饰朱砂墨条。

“臣”字款朱砂墨条。
墨、笔、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案头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如今这些“老文房”成为了藏家青睐的收藏对象。比如说如今存世的老朱砂墨条,历经上百年时间,同样还能研磨使用,且色泽红润艳丽。当然,藏家往往不会舍得使用,而是当作珍宝爱护和欣赏
老朱砂墨,实用与审美结合
在文房四宝中,笔与纸都容易损坏,难以保存,而砚台和墨条则因为材质而得以经年不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收藏品,并且这些历经上百年历史的老物件依旧能使用。南宁藏家彭鑫淼收藏了十几枚清代的朱砂墨,形状、纹饰各异,尝试用碎片研磨后观察,在纸上的着色依旧红润艳丽。
何谓朱砂墨?就是为了适应绘画及圈点批文等实际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朱红色墨,主要成分就是朱砂。彭鑫淼介绍,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做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世人所熟悉的甲骨文,“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古人先是用漆和石粉制成最早期的黑色墨,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墨,朱砂墨就是颜色墨的一种。
在彭鑫淼收藏的朱砂墨中,大多数都是圆饼形、猪腰形等形状。彭鑫淼说,朱砂墨的成分主要是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在我国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出产,用这种颜料染成的红色非常纯正、鲜艳。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在重庆涪陵地区挖掘丹矿,世代经营,成为当地有名巨贾。可见,在秦汉时期,对朱砂颜料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朱砂墨以天然矿物质朱砂研细加胶制作而成,由于颜色红润艳丽,具有永不褪色的特性,所以备受画家钟爱。
清代皇帝常以朱砂墨在奏章上做批示。后来,朱砂墨的形制也随之多种多样,装饰图案也越发华丽精美,最终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是融合了文人独特的情趣和审美在内,集绘画、书法、雕刻、墨法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成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高雅艺术品。
朱砂墨存世数量有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中,不少花纹用朱砂绘制着色,虽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但色泽依然鲜艳无比。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就是用朱砂画成的。其中一幅3.1平方尺的作品,拍卖价格达到了几百万元。彭鑫淼说,他之所以喜欢收藏朱砂墨,就是因为朱砂的色泽和特殊的材质。
不过,由于朱砂本身的化学特性,在采访结束时,彭鑫淼也提醒记者及时洗手。他说,东汉之后,寻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兴起,古人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人造的硫化汞主要原料为硫磺和水银,按一定火候提炼而成,这也是我国最早采用化学方法炼制的颜料。在古代,人造朱砂还外销至日本等国家。彭鑫淼说,在古代,女子很流行以“朱砂”作为名字,朱砂的鲜红凝结了悠悠情怨。在古代,许多画家都用朱砂墨来画佛像、钟馗、花朵,红色之下藏着一份外刚内柔的情怀。
墨是古代文人书画必用的消耗品,存世数量有限,因此古墨收藏难度较大。彭鑫淼说,他曾请多位专家鉴定过自己收藏的朱砂墨,有认为是清末期的,也有认为是民国时期的。彭鑫淼说,据史料记载,古人制墨,以原料划分有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朱砂墨、选烟墨、特烟墨等。古墨存世量少,藏家往往不会轻易出手,新手想要收藏,有一定的难度。以翰海拍卖近些年古墨成交价为例,像八大粗墨、御制朱砂墨、御题来仪、蟠云墨等,拍卖价在二三十万元左右。彭鑫淼说,一般民间人士很难收藏到这些极品老朱砂墨。
独特的笔墨情怀
出于对朱砂墨的喜好,彭鑫淼还找过一些书画家来探讨其神奇之处,而他也了解到一些独特的地方,为自己的收藏增加了乐趣。
彭鑫淼说,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的《听琴图》,几乎所有的古画都以朱砂墨为颜料;皇帝的御批也使用朱砂墨;古人盖印章用的是以朱砂调制而成的印油,与如今商店里卖的印油不是一个概念。彭鑫淼认为使用了朱砂墨、朱砂,还有防虫的效果,所以这些古字、画能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也没有被虫蛀、虫咬,且经久不褪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彭鑫淼曾经有位练习书法的朋友,用家传的朱砂墨写了一篇小楷字体的经文送给他,到了2006年的时候,他从一本书中翻出来,发现这篇经文不仅色泽崭新,且这本书放在潮湿的杂物房多年也没有被虫蛀,而其他的一些旧书就难以独善其身了。可惜的是,这篇经文在一次搬家的途中遗失了,让彭鑫淼好不懊恼。
讲起朱砂墨的故事,彭鑫淼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其中一块背后印有诗词的朱砂墨,让记者看落款中的一个“臣”字。他说,古代宫廷里有御墨与贡墨,贡墨是地方制墨地区承办的,所以会有“呈进”、“贡进”、“谨进”等字样,这些都叫做臣字款,就是大臣进贡到宫里的贡品。
彭鑫淼介绍,他的朱砂墨藏品有的是在古玩市场上淘的,也有跟藏家交流得到的。一般计价以克为单位,几千元至万元左右都有成交。他说,对于喜好朱砂墨的人士来说,并非一定要追求“御用”,普通的老墨也是收一块少一块,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