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论文赏读>>>社会论文>>>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
 
 文章   发布文章 >>>
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9年06月09日 14时35分28秒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部落主人: 吴学壮 打印】【纠错

  论文关键词: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 发病 预防 疫苗 流行 特点

  论文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ai具有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病原体亚型多以及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等特点,使其防治难度加大,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禽业的发展。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aiv感染人的事件,突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候鸟传染源的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家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

  人们所说的“鸡瘟”中有很多就是禽流感,它以前曾被称为“真性鸡瘟” 。禽流感爆发的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878年,当时在意大利的许多农场都出现了严重的“鸡瘟”,直到1955年才被证实是A型禽流感病毒,该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自我国香港1997年发生第一次H5N1型人禽流感暴发后,禽流感开始在全球蔓延,全球各地都不断出现动物和人禽流感疫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特别是2003年初以来,此病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等45个国家发生和流行,到2006年12月,全世界发病国家已达到5个,波及到的禽鸟达0多种,在俄国至少有16种野生禽鸟因感染禽流感而发病致死,全球因禽流感已经扑杀2亿3千多万只禽鸟。2005年以年,由于家禽和人类感染HSNI 的病例增加,一时间欧亚两洲“闻禽色变”,禽肉禽蛋销量下降10%一70%。我国养禽业在2006年10月一12月因禽流感造成养禽业的损失达到600亿元。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1 发生情况及流行趋势

  1997年5月香港爆发H5N1型禽流感,宰杀全港活鸡超过100万只,使得市场无活鸡可买,并且,此型禽流感病毒跨种属感染人类,造成了人感染禽流感暴发,有18人受感染,6人死亡。香港特区政府于1997年12月28日颁布“格杀令”,在两天内把全港130万只鸡销毁。1999年在人体内分离到H9N9型禽流感病毒,在沉寂一段时间后,2003年H5N1病毒再度在我国香港、我国大陆和越南出现,流感病毒再次进入活跃的高发期,2003年,我国禽流感疫情进一步呈上升趋势,蛋鸡的死淘率超过历年,我国在2004年全面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特别是2004、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面积发生,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2004年的点发到2005年的散发;发生疫情的季节性不明显,几乎全年都有发生;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在增强,主要表现在引起了候乌的大量死亡;2004年前水禽多带毒而不发病,但是2005年发生的疫情中有多起疫情都有鸭子和鹅死亡;2004年只是禽只感染,2005年以来候鸟、留鸟和禽只交叉感染,并陆续致人感染发病。从流行趋势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进一步发生的几率较大。2004年,中国内地共有16个省份发生5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5年,有13个省份发生32起疫情,其中青海发生1起候鸟疫情。2006年中国内地共有7个省份发生10起家禽疫情。候鸟疫情涉及青海、西藏2个省区。2004年1月27日_2月19日我国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新疆、上海等16个省市自治区、37个地市(含新疆建设兵团)、49个县市共发生50起疫情,共有14.31万只发病,死亡12.76万只,扑杀902万只,免疫1 402万只。中国2008年共发生6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比往年大幅降低。

  综上疫情形势分析,禽流感的流行特点:一是周边国家疫情继续扩散和蔓延;二是禽流感病毒毒力不断增强;三是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同时流行;四是候鸟和野鸟带毒现象依然严重;五是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持续增多。从国内情况分析,一是目前正处于春季,是禽流感疫情的高发期;二是今年气候异常,大量候鸟在我国北方和中南部地区停留时间较长;三是有的地方防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防控措施不到位,队伍不健全;四是春节临近,家禽补栏量增大,调运、交易频繁,增加了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五是我国边境线长,存在通过口岸、非口岸通道以及边贸互市等多种途径传入境外疫情的风险。综合分析国内外疫情形势,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发病死亡有一定特点:免疫 鸡 群 发病速度相对较慢,发病率因鸡群的管理、免疫次数和免疫质量表现出一定差别;管理良好的鸡群,感染发病时间延迟,死亡率低:反之,发病感染速度快。死亡率高;同一畜主饲养的不同批次鸡群可交叉感染。经对大量发病鸡群的统计,免疫鸡群发生1刁PAI后,发病率范围1034件93.23%,平均发病率70.56%:日死亡率范围0.28%-17.23%,日平均;死亡率2.62%:病前产蛋率范围76.67,卜94.32%,病后产蛋率下降至。石7%-63之2%,平均产蛋;率下降49.43%。发病鸡群在观察期内突然死亡50%甚至10%的鸡群没观察到,死亡至一定时间后都能耐过(约7天左右),但耐过鸡群呈现零星死亡且持续不断,在某一个时期内累计死亡数可达到较高比例。

  发病流行的规律性:从发 病 时 间先后、发病地区分布和发病率高低看,与养鸡地和鸡群的密集程度、采取的护措施和养鸡相关的人流、物流的流动频繁程度以及与疫源处理的彻底程度呈正相关。

  产蛋鸡发病率高,无品种差异:从发 病 鸡 群的品种看,城区内饲养的不同品种的鸡群,如海赛、海兰、罗曼、宝万斯、肉鸡等都有发病,无品种差别。发病鸡日龄范围5一20 日,从发病鸡的日龄结构看,产蛋鸡发病率最高,育成鸡有一定程度的发病,但发病率低,所接触处理过的育雏鸡未见发病鸡群.

  2 综合防控措施

  禽流感在我国为A类传染病,2004年1月,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在我国爆发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病的诊防工作,国务院召开了专门会议,农业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诊断和防治技术措施,制定并颁发了诊防的国家标准,并已在防控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胜禽流感的成效,本人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较多地区发生核流行,病原也很复杂、多变,家禽野禽和人同时都有可能发病,要想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开展单位、行业间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部门、单位间群体的优势、力量和智慧,实现数据资料共享,互通信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国禽流感防控取得较好的综合防治效果及取得新的成果。

  二、加强对候鸟传染源的监测

  2006年农业部对曾发生过疫情的地区直接进行采样检查,共检测血清样本31412份,病原学样本22249份,对禽鸟的监测能帮助确定禽流感扩散中候鸟的作用,因为某些禽鸟能携带病毒而自己不会感染致死,有些禽鸟感染H5N1病毒后很快死亡,这在远距离传播中并不重要。所以要对病原学检测呈阳性的禽鸟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疫情监测

  密切跟踪和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切实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对瞒报、漏报和缓报的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临床怀疑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立即对疫点内全部禽类实行隔离、封闭措施,指派专人看管,禁止禽类及其产品的移动,对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由所在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点、疫区实施封锁措施。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检查站,执行对禽类的监督检查任务。将疫点、疫内所有禽类进行扑杀,并将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禽类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关闭疫区内禽类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染活禽进出和易感染禽类产品运出。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四、加强家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在各项综合措施中,要特别强调家禽场的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环境控制,即通过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构建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任何一种病原,必须有足够数量才能引起动物发病。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严格进行引种检疫,防止传入 ,并进行必要的引种地的背景调查。引进后进行隔离观察。进入鸡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等(尤其是来自疫区的)要严格控制,彻底消毒和采取登记制度。饲养员更换鞋帽,消毒后才能进入鸡舍。鸡场要经常灭鼠、蚊,蝇,防止飞鸟和昆虫进入。

    五、接种疫苗

  英国爱丁堡大学及华威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在预防致命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传播时,如果不能对同一群体的禽类全部接种疫苗,则会使病毒传播得更隐秘因而更难发现。萨维尔博士认为,接种疫苗确实可以降低禽类感染病毒的机会,但研究表明,接种必须完全彻底,否则结果会更糟。疫苗接种只是防护手段之一,还必须结合生物安全、监控、诊断、教育、限制禽类的活动范围以及彻底扑杀被感染禽类等一整套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防止禽流感的传播。

  疫苗选择1、全病毒灭活苗:全病毒灭活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反应,并在以往发生禽流感的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为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与扩散、减少经济损失的有力武器。2、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提取AIV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并辅以佐剂而制成的疫苗。这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但免疫保护持续时间短,且制作的成本高。3、活载体基因重组疫苗:这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但免疫保护持续时间短,且制作的成本高。4、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同其它常规疫苗相比具有下优点:(1)核酸免疫的抗原合成和递呈过程与病原的自然感染极相似,抗原具有蛋白经内源性合成后转运到细胞表面,通过MHCI和MHCll分子递呈给免疫系统,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特别是特异性CD8+细胞毒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反应,这是灭活疫苗和一般亚单位疫苗不能比拟的。(2)核酸免疫只是输入含有抗原基因的表达质粒,只表达某一种或几种特异性蛋白质,不象常规的弱毒苗和灭活苗一样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也不象其它病毒载体引起机体对病毒本身的免疫反应。(3)对一些易于变异或较多血清型的病原体来说,进行多价疫苗研制较为困难,而克隆1个病原体的免疫原基因相对容易,可同时构建多种病原体基因的表达质粒。(4)核酸疫苗不需要在体外表达、纯化蛋白,因而相对省时省力。核酸疫苗易于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贮存和运输相对方便,抗体持续时间长且免疫效果好,成本较低廉。(5)许多核酸疫苗只需1次注射,就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严格免疫程序,鸡的免疫 鸭的免疫 鹅的免疫各不相同,要根据厂家的标准执行。动物防疫部门对已免疫30 d的散养家禽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及时跟踪免疫效果。对监测免疫水平不合格的,及时实施补免。

  严格把握疫苗质量问题,设立疫苗质量监测网点,科学化、法制化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劣、次、假疫苗流入市场。

  禽流感近年来在全球的传播过程表明,战胜禽流感绝非朝夕之事,全球禽流感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参考书籍:

甘孟侯.全球禽流感的流行形势.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4。26(6):468—470

刘秀梵.家禽水禽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中的作用.中国家禽,2004,26(12):l一5

肖东楼.中国流感与人禽流感预防控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37—838.

白朝勇.美国禽病防疫特点与中国养禽世纪比较口. 中国家禽,2007,4:1~ 9.

卓义俭.对当前基层的动物防疫现状分析EJ3. 中国动物检疫,2007,4:15.

邵向群,等.鸡同时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城疫疫苗的双针试验EJ3.中国家禽,2007,3:27~29.

蔡奕琪,陈均林,卢炳林,等.东莞地区散养家禽禽流感H5免疫效果调查.中国畜牧兽医,2007,34(9):96~97.

上一篇 : 浅议整合德法力量实现行为主体的信用价值   下一篇 : 和谐社会与审美
您是浏览 画香亭园 文章【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的第 2940 位网友!
 部落主人 画香亭园 相关文章
什么样的黑曜石值得收藏
徽州古建之美:精致的木雕
被故宫收藏的传统竹刻
赏石艺术中形式美与主题的关系
为什么说宋画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成就
什么手表值得收藏?
第四套人民币知识大全
手串的玩赏与收藏
道光瓷器的收藏与价值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部落主人 画香亭园 热门文章社会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
当代婚姻道德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产生原因解析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共奔小康社会
农民就业问题浅探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
 部落文章社会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当代婚姻道德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共奔小康社会
农民就业问题浅探
当代社会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探讨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7267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