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论文赏读>>>社会论文>>>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变化对黑人高暴力犯罪率的影响
 
 文章   发布文章 >>>
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变化对黑人高暴力犯罪率的影响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17日 10时23分31秒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部落主人: 倪建钢 打印】【纠错

    摘 要: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黑人居住区域"内城化"、"隔离化";黑人受育机会平等但教育质量低劣;黑人家庭结构单亲化、户主女性化。这些新变化加剧了黑人经济上的贫困,造成了黑人素质上的低下,带来了黑人精神的颓废,使得黑人对现实不满、未来绝望,由此成为这一时期黑人高暴力犯罪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社会变化;黑人;暴力犯罪率;影响。
  
  经过战后的民权运动,到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黑人居住区域"内城化"、"隔离化";黑人受育机会平等但教育质量低劣;黑人家庭结构单亲化、户主女性化。这对黑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时期黑人社会的分析,指出社会变化成为这一时期黑人高暴力犯罪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居住区域的“内城化”、“隔离化”。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黑人居住区的"内城化"、"隔离化"使黑人陷于孤立地位【1】,处于社会边缘地位。

  由于二战的需要,工厂招进了大量黑人劳动力,这使得黑人尤其是普通黑人民众从南部的乡村流入城市;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也促成了黑人人口流动。到1960年,居住在城市的黑人比白人还多。1970年居住在中心城市的黑人白人都为58.2%,但二十年后居住在中心城市的黑人为56.7%,白人仅有25.2%。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表明,83.7%的黑人美国人居住在大都市,76.4%的白人居住在郊区。

  在黑人人口超过50万的12个都市化地区居住着全美43%的黑人,特别是芝加哥、费城、底特律、洛杉矶、华盛顿。这说明黑人居住区日益"内城化"以及"隔离化"。

  黑人移居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但"内城化"以及"隔离化"使得他们的希望落空,白人的外移、新型产业的外迁,内城的贫困程度超过了农村。

  以纽约黑人的主要居住区哈莱姆为例,到了70、80年代它原先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学者王作民在1982年访美期间,曾对哈莱姆区作了考察,他在《美国万花筒》中这样评述:"哈莱姆正在死去,这不仅是学者的看法,也是生活在其中的黑人的观点。""他(谢尔顿,哈莱姆区的一位居民)回答说:'哈莱姆正在死去!'……谢尔顿说,第一,从住房看,上百年的房子只住不修,住房完了。有的已被火烧掉,有的已经坍塌,有的钉死门窗等待坍塌,这才在马路两边出现这么多的空场地,东一块西一块的。第二,从社会服务看,没有医院,没有商店、市场,没有中学,连公共汽车也停掉了。第三,从经济上看,没有就业机会。现在住在哈莱姆的人如果不失业的,就是不在哈莱姆工作的。人们在纷纷迁走。'就看我谢尔顿哪天被挤出去了',他嗓音嘶哑地说。"【2】p177-178

  "内城化"以及 "隔离化"为黑人从事暴力犯罪"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者雷蒙认为'下层阶级'就是黑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问题丛生:失业、犯罪、低劣的教育,认为那里的黑人的文化是一种价值少、多暴力、失败教育、女性单亲家庭的文化。"【3】

  "格拉斯哥认为这类人群不仅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威胁到黑人社会的安全和存在。"【4】p274这种说法固然是对黑人暴力犯罪形势的"夸张",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黑人暴力犯罪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相同地位、一样贫穷的黑人。例如根据联邦法律实施援助中心的报告,受害人为黑人的暴力犯罪中有87%是其他黑人所为。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伊利诺斯上诉法院的一位黑人法官皮查姆说:'黑人对白人的犯罪惩罚最为严厉,黑人对黑人的犯罪惩罚则较为温和,这在一定程度纵容了黑人对黑人的犯罪'。"【5】p116

  这种观点很能说明黑人对黑人犯罪的动机,不过黑人之所以成为黑人暴力犯罪的主要受害者,还受其居住区域"贫困化"、"隔离化"、"集中化"的影响。历史上的黑人犯罪对象主要是白人,是黑人对白人统治权的反抗,是黑人对不公平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挑战,暴力是他们谋求幸福所使用的极端方式。同时由于生活在同一区域,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了尽早摆脱贫困,竞争取代了团结协作,同种族接触的频繁使得因小事结怨、复仇的可能性增大。

  城市中这些贫民窟的存在以及这类人群的犯罪行为,使得内城更加衰退,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区,从这个意义上讲,要降低黑人的高暴力犯罪率必须解决黑人居住区的"内城化"、"隔离化"问题。
  
  二、教育质量的低劣
  
  教育对一个社会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民权运动"后,白人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此相对,黑人则显得缓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失学人数多。据有关统计,黑人贫困儿童失学人数是其他肤色的学龄儿童的3倍。

  第二,受教育层次低,接受并能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数少。1980年到1982年25岁以上高中毕业率黑人、白人的差距由20%降为13%,但至少获有一门学科学士学位的差距依然为10%。1984年大概有70%的黑人大学生中途辍学,能完成学业的仅为12%。就全美而言,1990年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20%,而黑人大学毕业生占本种族人口的比例仅为11.4%。

  "贫穷程度和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将近一半的低收入家庭的家长只完成了高中一年级以前的学业,73%的家长根本就没有上完高中。但是,尽管缺乏教育既是贫穷的原因又是贫穷的后果,差不多所有的职业中都有穷人的代表。"【6】p121教育上的劣势使黑人无力摆脱贫穷地位,无力获得发展机会,贫困与低劣教育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其次,这是他们在教育上遭受歧视的结果。第一,种族隔离影响到了黑人教育水平的提高。"民权运动"后,经过美国联邦政府和联邦法院的努力,学校中制度化的种族隔离已经被彻底打破,但是又出现了"第二代隔离"【7】。学校通过将白人学生分流进学术班,将黑人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分进其它班来达到种族隔离的目的。第二,学校中白人教师占多数,在学术上他们不愿意鼓励黑人学生,对黑人学生放任自流。而且黑人学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等也远远比不上白人学校。
  
  三、家庭结构的单亲化、户主女性化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一是由于黑人结婚率低。从1960年以来黑人合法夫妻的数量飞速下降,在超过1000万的黑人家庭中合法夫妻不到50%。

  二是因为他们的离婚率高。从1980年到1999年西班牙语裔的婚姻最稳定,白人居中,黑人最不稳定。

  三是因为随着60年代性观念的解放,黑人少女未婚先孕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之天主教会禁止堕胎,黑人男子的放荡、不负责任,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家庭日益增多。

  根据美国犯罪的统计,在黑人的暴力犯罪中,犯罪人多为城市中的青少年,其中更以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为主。"而且降低他们的失业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工作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工作更加深了黑人的贫困程度,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婚姻和下一代教育。同时社会和国家对黑人青年人和成年人健康补助是不足的,从1976年到1986年参与医疗计划的贫困家庭从65%下降到46%,1/4的非婚生子女完全没有保障。"【4】p274-275

  这些年轻人思想易偏离了主流社会的要求,易敌视社会。他们的行为常常使人感到困惑,他们冲动、任性,以个人的喜好决定一切,不顾社会、他人的感受。

  "麦克卡伦和朋友去看望一位女友,当他们靠近女友公寓后门的时候,遭到了一群年轻黑人的嘲弄。麦克卡伦本想跟他们算帐,但在犹豫片刻后掉头就跑,谁知那伙人中的一个拔出了手枪并朝他随意开火,就这样他倒在血泊中。"【5】p115

 “当四个白人男子走在佛罗里达的棕榈沙滩上,一辆汽车在他们不远处停下来,从车上走下两个黑人男子。这两个人手放在背后,其中一个说:'你们这些蠢货看什么?'白人答道:'不是在看你,黑鬼。'一听到这话后,黑人男子立即从背后掏出了枪,开火射杀一人,射伤另一人。事后调查发现在这次事件中,袭击者与受害者互不相识。"【8】p5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女性家庭对下一代产生的负面作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所以要想降低黑人的高暴力犯罪率就必须解决黑人家庭的单亲化、户主女性化问题,就必须就降低黑人青少年的暴力犯罪率,就必须改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变化给黑人带来了巨大冲击,其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已大不同与以前。新的变化、新转变对黑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重了其物质上的贫困,也导致了其精神上的迷茫。这些变化成为这一时期黑人高暴力犯罪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生活在"内城化""隔离化"的黑人主要是贫困的黑人,黑人中产阶级居住区移居市郊,当然即使有较高的经济地位,他们也不能为白人所完全接受,也面临被"隔离化"的危险。
  [2]王作民.美国万花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http://www.courses.rochester.edu/harris/psc202/l1.htm.

  [4]Maulana Karenga, Introduction to Black studies, Los Angeles.Calif.:University of Sankore Press, 1991.

  [5]Doug A. Timmer, D. Stanley Eitzen, Crime in the streets and crime in the suites : perspectives on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1989.

  [6]刘泰星.美国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是指学校内通过诸如分流、能力分组等手段造成的种族隔离。

  [8]The Color of Crime: Race, Crime, and Violence in America. New Century Foundation 2717 Clarkes Landing Oakton, VA 22124. http://www.amren.com/color.pdf.

上一篇 : 解决“三农”问题的农业高新技术政策探讨   下一篇 :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
您是浏览 羽晗 文章【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变化对黑人高暴力犯罪率的影响】的第 3062 位网友!
 部落主人 羽晗 相关文章
唐朝交通肇事最高判“流放”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另类榜单
明朝有十六帝 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
甲骨文的辑录
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
花园庄东地甲骨
二里岗遗址牛骨刻辞
李自健
苏州根雕艺人—潘永乐
弥勒佛
 部落主人 羽晗 热门文章社会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
当代婚姻道德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产生原因解析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共奔小康社会
农民就业问题浅探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
 部落文章社会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当代婚姻道德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共奔小康社会
农民就业问题浅探
当代社会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探讨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7329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