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万少君,1972年生,浙江省首席技师,义乌市首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拥有省市级以上大赛金奖30余项,其作品《拨浪鼓》代表义乌市赠送给李克强总理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金华市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少君坚持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木雕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工艺,往往有现代机械车床难以表达的人文韵味。在万少君的木雕工作台前,就整整齐齐地放着100多把刻刀,每一把都有不同的名字、功用,彰显着木雕工艺的精细与复杂。寻常学徒用上20把刻刀就有些乱了套,可万少君却能娴熟地分清他的每一把刻刀,这不得不归功于28年的积淀。从最初的农村少年,到如今的工艺美术大师,万少君在他的木雕之路上,走了整整28年。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让万少君早早感受了生活的压力。1987年,初中刚毕业的他毅然选择了离开老家义乌青溪村,只身一人远赴广东德庆学习木雕工艺。之所以选择广州,万少君主要是考虑广州处于改革的前沿,去那里可以开阔眼界。但事实远没有万少君想的那么顺利,他刚到德庆时,工作地非常偏远,条件异常艰苦,学徒们只能睡纸板箱不说,还时时被深山里的巨毒蚊虫所困扰,万少君脚踝处至今还有当年毒蚊咬伤后遗留下的疤痕。与万少君同期学木雕的人很多,坚持下来的不多。万少君却一头扎进了木雕这个行当,一学就学了整整3年。
3年后,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四大雕刻体系,万少君离开了德庆,四处学习。他先后到东阳学浮雕、嵊州学圆雕、潮州学金木雕、福建学龙岩木雕、乐清学黄杨木雕等。 1994年,万少君来到温州瓯北的一家佛像加工厂,在花费数年熟悉了相关的产业化操作后,万少君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他回到老家义乌,办起了稠城万恒木雕厂,从事亚洲各国的佛具贸易生意,成了木雕行业个体企业首个拿到进出口备案登记证的老板。
2009年,受国际大环境的冲击,木雕生意出口忽然变得不景气,深爱木雕行业的万少君决定借此机会专心作品创作。
专职从事工艺美术后,万少君接触了大量义乌本地的传统民俗、风土人情,愈发觉得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才能让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成为市民的日用品呢?万少君与同行牵头成立了义乌市手工艺者联合会,使义乌市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倾心打造各类人文主题的木雕佳作。他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打造出傅大士、朱丹溪、骆宾王、宗泽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文化名人木雕。
2014年11月,他创作的作品《拨浪鼓》代表义乌市赠送给了李克强总理,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坚守。艺术和创业,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的就是坚守。木雕行业每年都有许多学员,有才能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有才能就能做出成绩,还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创业更是如此。
◆学习。“一天不学习,就会倒退。”唐代传入日本的“切金”、“眼入”工艺,到了我们这辈却要从日本学回来,让人感慨万千。勤于学习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最强动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