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您正在浏览 书画鉴赏 书画作品
 
马远《踏歌图》  
 上传时间: 2016年05月03日 11时25分45秒   编辑: 画香亭园   新窗口浏览    浏览次数: 7176
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如需转载本网内容,请您邮件、电话或QQ联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盗链,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归翰艺佳画及原创所有。
上一张图片 : 赵佶《氍鸽图轴》   下一张图片 : 崔白《双喜图》
 
相关信息
马远《踏歌图》
 

马远 踏歌图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水墨谈设色 191.8×10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轴,南宋,马远作,绢本,设色,纵192.5cm,横111cm。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人间生活的风俗画。作者马远在图中安排了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乡民形象: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个盛酒的葫芦却没有忘记,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他们的举止行为已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所以显得特别滑稽可笑。作者马远描绘了这几个成年人之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欢快纵情的气氛,特地在画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两名幼童,他们回过身来,瞪着惊异的眼睛,看着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恃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年龄稍大的女孩,还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可是细看图中,作者只不过画了六个人,却能将气氛渲染得如此充分。从这六个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个村庄中传出来的歌声、踏地的节拍声和欢快的笑声。画家马远“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其风格特点表现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

 
相关图片
  关于书画鉴赏
      书画的鉴赏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不少书画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书画的时代气息多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的影响,而又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有着莫大的联系,时代气息必然会反映到个人风格中,而个人风格中又蕴涵着个人气息。因此,当我们掌握了历史上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之后,时代气息就可以成为书画鉴定的一个可靠的重要依据。如两宋时期,尽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内有官不顾民,乡绅横行,外是西夏、契丹虎视眈眈,但这一切却未能阻止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起唐代仍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之上,宋代的文化艺术也走向了新的繁荣,其中便包括有绘画一项。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有《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大多数画作都是描绘人物、山水或花鸟,而书画作品的另外一个分别就在于有的风格严谨工整,而有的却是豪放挺拔。除了时代气息外,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另一个主要依据。个人风格是指某一画家的作品有自己的面目、风格、特点,这一点一般在画家晚年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鉴定者凭借这一点,常常无须见款识,便能够轻易判断出是出自何人手笔。大凡一个著名画家,在步入画坛之时尚未树立自己的绘画风格,多学其他名师的手法,在其不断的学习中吸取经验,久而久之,自成一体。著名画师唐伯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在早期以工细艳丽为主,画法继承了五代、宋人工笔重彩的传统,而进入中年后则变为水墨写意,到晚年后构图简括,逸笔草草。又如郑板桥擅长画竹、兰、石,尤精画竹。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如果一个人去刻意模仿 唐伯虎、郑板桥、齐白石等人的作品,终会因只做表面文章而暴露出功底浅、内涵少的缺陷。
     通常所说的款识也叫题款,是指书画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号、创作年月、绘制特点及诗词歌赋等。款名有单款、双款之别,双款即另加上赠送对象名字。“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款识成为了构成中国画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所以,名款也是书画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画家的字体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特有的风格,如果有人想临摹,就会顾此失彼,形神很难兼备。明代文征明书法造诣深厚,临学精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小楷尤其精整。他师承晋唐各家,主要学习钟睬、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严谨,笔锋挺秀,书体端正,早年师法怀素及苏东坡、黄庭坚、米带各家,融合变化,运笔遒劲流畅,自成一体。当我们了解了文征明书法师承、演变过程后,就可以根据名款的书体来判断年代早晚与真伪。除此之外,还可根据他不同时期写不同名字来判断作品的年代与真伪。文征明绘画质品甚多,鉴定真伪时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注意名款“壁”的写法,文氏兄弟三人,长兄名奎,其弟名室,文征明名壁,奎、壁、室均从土,凡写壁从玉写成“璧”者定为伪迹无疑。文征明在四十四岁之前均写“文壁”,四十四岁之后改用“征明”。
     一幅完整的国画作品基本上由绘画、题字、印章三个部分组成。书画印一般都用篆书,先书后刻,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张大千三卜多岁之前的早期绘画,除了可从绘画、书体的风格鉴别真伪外,还可充分利用印章。他早期绘画作品所铃印章基本上为自刻,如“张季”、“张季媛印”、“大千’、‘阿爱”等。张大千进入中年后,自己所刻印章基本不用,只有个别早期印章见于晚年绘画作品中.如“大干唯印大年’等。他在印章中出现“季’、“媛”、“季媛”是他早期名字的显著特点。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张大千在画不同作品时,所铃闲文印也随之不同。 书画印在鉴别书画真伪时固然重要,但如过份依赖,也会误人歧途。只要我们正确对待书画印,就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由于时代不同,所以各时代画家所使用的纸绢也有所不同。当我们掌握了各种纸绢的恃征对于鉴定书画真伪有很大帮助。当我们以纸、绢为依据鉴定书画真伪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绢的质量有高低,绢画保管有好坏,不能简单地认为绢已发黑或残损就是年代久远的作品。对用纸也要注意,素白纸可以根据需要染色,可以根据需要做旧,切不可以为纸色发黄、纸已残破就是旧画。
     书画的作伪有完全作伪,真伪参半两种。摹、临、仿、造是指完全作伪,而添、减、割、拆则属于半真半假。绘画作伪除了完全作伪、半真半假外,尚有一种特殊形式——代笔。代笔是指画家请他人代为绘画,然后画家落上自己的名子,并铃盖自己的印章。当一个画家名声显赫后,索求作品的人很多,当画家应接不暇时,便请某人代为作画。尽管代笔属伪作,但被画家所请的代笔人也是画坛高手,所以就其艺术水平来讲虽次于真迹可也非同一般。这样看来代笔画又与完全作假有所不同。
相关评论  
您还没有注册登陆,无法使用评论功能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19000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