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大歌的源与流
一直以来,国际乐坛上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直到上世纪50年代,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在广西偏僻的山区,发现了居然有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音乐”,它便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它的特点。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7种。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在广西,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溶江一带的侗寨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侗寨。
“侗族大歌”经由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被列入20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2008年被列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危境中的抢救与传承
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晰。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侗族大歌被艺术家称为“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典范”,然而,现在许多歌师均年过古稀,大多侗族青年外出打务工或在校读书,参加侗族大歌演唱活动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侗族的村寨原有的歌队已经名存实亡或自行解散,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尴尬境地。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有关部门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的思路和举措。
“传承依靠群众,保护重在基层。”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黄晓平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靠“口传心授”,因而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从2005年开始,柳州市开始每年评选一届“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迄今为止,已有3位侗族大歌的歌师名在其列。
在评选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的通知中,有一项评选条件格外引人注目:各县区推荐的参评人员必须承诺带一名以上徒弟,填写相应的传艺带徒承诺书,次年年底进行考察,如不能完成承诺书任务者,将取消“十佳民间艺人”称号。
这使民间艺人们在获得荣誉感的同时还增添了一份责任感。侗族大歌歌师吴培探,曾携侗族大歌赴全国各地演唱,多次进京演出并获得多项大奖,还多次接待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吴培探入选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她写下一纸承诺书,要在一年时间内将自己的民间技艺传承给20位年青人,为培养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出一份力。一年中,吴培探利用晚上及农闲时间带了30名徒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我区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都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着。记者了解到,柳州市有关部门曾组织召开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座谈会,制定项目传承人计划和目标任务。同时,为了增强青少年保护意识,传承民族传统,将在三江县范围内开展“五个一百工程”活动,即一百个重点民族文化村生态村寨的保护,一百个民间艺术拔尖人才的选拔,一百个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的培养,一百个文化致富工程致富的带头人,一百所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点学校。
希望寄托于未来一代
开展民族特色教育,将侗族大歌引进课堂,才可保证可持续发展。侗族大歌是广西侗族地区中为数不多的音乐自然资料保存库之一,保护和发展必须从小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使侗族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保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停留在口头上。
在广西侗族大歌发源地——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中寨建立了柳州市侗族大歌传承基地。根据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由政府引导,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传承展示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使侗族大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梅林乡新民中寨有老、中、青、少年大歌队。
梅林乡保持有较完整的侗族大歌的形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均会唱侗族大歌,有男声歌班、女声歌班、童声歌班,具有较典型的多声部民歌特征。侗族大歌流行的村寨,都有以族姓为单位按性别、年龄段组成的歌班(歌队)若干个。其中,5至8岁的为孩童班,9至16岁的为学歌班,17至20岁则为青年班,将承担所有演唱任务,壮年班参加部分演唱,老年班偶尔也参与演唱。优秀歌手进入壮年期即为歌师,负责教孩童和少年班系统地学歌。
侗族大歌不仅有非常丰厚的群众基础,其流传、习用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学唱、表演都是全社会的群众活动。孩子们刚能记事都要进歌班学歌,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自2000年梅林乡中学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后,梅林中心小学、梅林乡新民中寨小学、富禄乡的高安村高安小学、良口乡中心小学、县实验学校等也都陆续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学校聘请民间艺人为学生们授课。
多渠道多形式光大侗族大歌
侗族多声部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浓郁的侗族文化底蕴蜚声海内外,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长期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传统民族节日活动的基础上自发地将之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赛歌会,每年都要举办好几场全县性的“侗族大歌”比赛,而各乡、镇、村、屯更是经常举行各种规模不等的侗族大歌比赛。以此为载体,广泛吸引群众的参与,加上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每届在三江定点招收学员,作为侗族歌手的培养对象,更促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播和光大。
此外,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人力对流传于侗族地区的侗族大歌全面收集整理成册出版,以书面的形式将传统的艺术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