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妍侠

福禄兔
民俗馆展出九位秦淮民间工艺大师作品
一件竹刻得连续忙活两个多月
五一期间,秦淮民艺“新锐”精品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临时展厅拉开帷幕,展期共40天。此次展览精选了九位南京市秦淮区民间工艺大师的九个项目,而其中,南京剪纸、秦淮灯彩、金陵竹刻、烙画、南京铜雕、石画、布贴画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本次参展的金陵竹刻的作者为蒋妍侠。在参展作者中,她算是年龄最小的,70后,但是她打懂事起就开始上手竹刻。而今,更是将家传艺术不断创新发展推向世界。
传承:玩竹刻与懂事有记忆同步
金陵竹刻的最大特点本是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不过蒋妍侠并不讳言地告诉记者,虽然打小也学过清淡的留青竹刻,这次民俗馆展出也有这类型作品,但她更有感觉的,却是深浮透雕,比如这次展品中有一件“福禄兔”,就是采用的这种技法,两只小兔子抱着一个葫芦,上面还有葫芦悬挂,很是灵动可爱。几岁开始上手竹刻?蒋妍侠说她玩竹刻与懂事有记忆几乎同步。刚开始当然会经常把手划伤,还会刻坏竹子,“竹子必须选老竹,5年以上、密度高的,竹子有筋骨,和木雕不一样,因此若一刀下去没顺着筋,就等于整片没用了。”
此外,蒋妍侠表示,一件作品上手就不能停,得一鼓作气做完,“比如那件‘福禄兔’,得两个多月才能雕完。从构图到刻线条,一层两层三层地雕刻,再到包浆……停下来就没有手感了。”
蒋妍侠的家庭,从爷爷辈开始玩竹刻,现在她的爸爸最擅长木雕,妈妈擅长中国结,蒋妍侠的堂哥则最擅长玉雕。
普及:每周抽出时间进校园上课
此前记者就从秦淮区文化馆馆长吴超处获悉,此次参展的几位工艺大师,除去平日里潜心钻研工艺之外,还承担着去中小学和社区教学的任务。蒋妍侠告诉记者,这是秦淮区文化馆牵头的,“我每个周二、周三、周五,分别去中小学给学生开课,不过,太小的孩子不教竹刻,他们用刀不太安全,我教的是中国结。”蒋妍侠说,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样的选修课,“孩子们很感兴趣,女孩子选修中国结的多一些,但男孩子也有,而且往往班级里做得最好的还是男生。”蒋妍侠的中国结技法,一方面是跟母亲学的,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自己琢磨而成的,她说,别小看这个中国结,“做中国结十个手指头都要动,所以不仅是在动手,也是在动脑。”
另外,虽然是家传技艺,但蒋妍侠称,自己的堂哥收了不少徒弟,其中也不乏一些90后,而她自己由于承担着将家族技法、工艺品推销向外的任务,实在分身乏术,目前还未专门收徒,但有时会进社区教感兴趣的市民雕刻技法。
发展:常向大自然取经不断创新
采访蒋妍侠的地点,是在她的一个手工艺品店里,而蒋妍侠另外还有一个政府支持的工作室,创作出的艺术品专门用来馈赠外宾。
蒋妍侠说,爷爷那辈的竹刻,不少用于实用性器皿,后来发展成了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而如今,她在琢磨的是如何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比如像茶叶罐这样的小器皿。而记者在蒋妍侠的店里,还看到了一件独具匠心的作品,一个葫芦,周身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图案,中间有门可以打开,里面可以放蜡烛,也可以放香熏。按蒋妍侠的说法,她是常向大自然取经。而这样的天然材质、图案精巧、寓意吉祥的作品,在东南亚最受欢迎。
蒋妍侠告诉记者,她最近在琢磨的是做一个竹雕镂空挂件,里面放上香膏,这样可以把竹雕艺术品挂在身上,在夏天还可当成天然香水。
展览精选九个项目 雨花石上也能作画
秦淮区文化馆馆长吴超自己这次也有展品展出,那便是他的石画。吴超告诉记者,原材料多半是他到南京周边的雨花石矿山中寻觅得来,“我是南京人,用南京的石头,画南京的题材。”石画有什么难度呢?吴超告诉记者,石头不吸水,所以和纸张作画大为不同;另外,石头往往不是完全一个平面的,所以要精心设计布局,甚至常常还要画成三维立体的,有的甚至石头四面都要作画!而同时,吴超告诉记者,石头上作画,本起源于古代人类的岩画艺术,而他所用的技法,多重在线条而非色彩,沿用的仍是中国传统技法。
最原始的火和木,也可以作画?记者在现场看到,余顺宝的烙画作品,风格高雅,如《江南情怀》这样的作品,远看仿佛就是一幅水墨画。记者随后采访了余顺宝,了解到,烙画是由电烙铁在木板上烫出深浅不一的纹路而成。提到他的作品线条如此细腻,余顺宝笑说:“我都已经从事烙画3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虽然打小这门“手艺”是跟父辈学的,但他自己做了不少创新,才得以呈现如今水墨画一般的效果,“你看到那个水纹了吧?那就是利用木板本来的木纹而成,所以显得很自然。还有云纹也是利用的木纹。”
另外,祁竞的布贴画很惹眼,色彩绚烂,构思精巧,远看就是一幅幅油画。记者了解到,布贴画起源于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做“贴绢”和“堆绫”,清代布贴技艺达到成熟。而南京的布贴艺术代表人物祁竞自幼喜爱绘画,母亲是她做布贴画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