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阳历1月或2月)      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即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是农历新年众多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根据中国传统,花卉市场、公园和家里都会挂上采灯,家人一起聚首吃汤圆、猜猜灯谜,情侣也温馨地庆祝一番。           是夜九龙红磡高山道公园通常会举行元宵采灯晚会,尖沙咀购物区一带和九龙公园也有采灯会、摊位和猜灯谜游戏。           清明节    农历三月(阳历3月或4月)         在数千年前,拜祭祖先已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那天,孝子贤孙会前往先人的墓前拜祭,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大部分公共交通都可到达各区坟地,九广东铁更有特别的加班服务安排,以疏导前往新界扫墓的人潮。若您当天的行程途经扫墓路线,请预留多点交通时间。          天后诞    农历三月廿三日(阳历4月或5月)           民间相信天后日夜保护出海渔民的安全,所以每年的天后诞,香港渔民都会大肆庆祝,更会以彩带和旗帜把渔船粉饰一番,带备贡品和香烛酬谢天后于过往一年保佑他们出海作业安全,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庆典中,渔民会燃点花炮,场面热闹壮观。西贡的大庙湾和新界元朗均有庆祝活动如花车巡游和醒狮表演等。          长洲太平清醮     农历四月初八日(阳历4月或5月)          太平清醮乃一个别具地道色彩的传统节日,每年在长洲岛上,居民都大肆庆祝。          盛典的焦点是北帝庙前三个用竹棚子搭成、挂满幽包的包山。会景巡游是节庆的高潮,飘色、醒狮及麒麟队在岛上巡游,小孩装扮成古今人物或传说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由成人撑着,穿梭在街道间。因为包山的缘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节”。          有关这个每年吸引无数旅客参观的节日,其中一个起源据说是在几百年前,岛上曾有瘟疫,所以居民就扮成神只在长洲的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神。           另一个说法旅客参观的节日,其中一个起源据说是在几百年前,岛上曾有瘟疫,所以居民就扮成神在长洲的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神。另一个说法指太平清醮是一年一度的斋醮活动。          过往庆典长达一星期,当所有祭祀都完成后,最后一个项目就是“抢包山”。一声号令后,青年们就会爬上包山,尽他们的所能抢夺包子,三座包山上数以万计的包子在数分钟内便一扫而空,而抢到的包子则会分派给其他居民。“抢包山”活动自1978年停办后,在2005年恢复举行,令旅客可有机会再次亲睹这项特色盛事。       佛诞    农历四月初八日(阳历4月或5月)           佛诞,又称浴佛节,当天,香港主要的佛教庙宇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成千上万的善信会虔诚参与浴佛庆典。拥有全世界最高户外青铜坐佛的大屿山宝莲禅寺,是顶礼膜拜的活动重点,当日善信可享用由宝莲禅寺僧人预备的美味斋菜。而在新界屯门的妙法寺,亦有类似的盛大庆祝典礼。          旅客如于佛诞期间访港,可参加大屿山观光团,亲临宝莲禅寺,一睹庄严的浴佛仪式欣赏少林功夫表演,并顺道游览大屿山的主要景点。           谭公诞    农历四月初八(阳历4月或5月)         谭公是另一位海上的守护神,为渔民带来平安与喜乐。庆典仪式与天后诞相似,渔民多向谭公祈求未来一年平安、丰收。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阳历6月)          端午节不单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庆,还可说是一个热闹的体育盛会!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臣屈原的节日。在2,000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而自溺于汨罗江。传说乡民为了拯救屈原的身体,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子投进江中,以免鱼虾啄食屈原的身体。自此以后,赛龙舟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前后,香港多个沿海地区都会奉行传统习俗,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这项充满民间色彩的节庆,近年已发展为国际化的体育运动,令赛事更具观赏趣味。由渔民、体育会或私人机构组成的龙舟队伍,事前均积极备战,斗志高昂,加上赛事本身热闹喧嚣,充满节日气氛,例必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前往趁热闹。          一艘龙舟的长度可达10米,能乘载20至22名健儿,舟上刻有精巧的图案,并有栩栩如生的龙头和龙尾。         端午节期间,本地市民都喜欢品尝应节子。不少市民亦会趁此机会畅泳于碧波之中,泡泡寓意吉祥的“龙舟水”,藉此感受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阳历9月或10月)          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的好日子。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共进晚餐后,便会带备月饼和水果出外赏月,提著灯笼的小孩子显得格外兴奋!灯笼的款式繁多,除了传统的动物造型外,还有卡通人物、飞机、火箭等,而使用灯泡的现代化灯笼更备受小朋友欢迎。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中秋彩灯晚会,热闹非常!         根据传统习俗,每年中秋节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连三晚,铜锣湾大坑居民会在区内多条大街小巷,舞动一条蜿蜒曲折、长达67米的火龙。景象夺目,蔚为奇观。           这条由百多人舞动的火龙,将游走于莲花宫、浣纱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华伦街一带。舞毕,居民会拔下火龙身上的线香,然后分派予围观者,据说取得线香的人士可因此沾上好运。           相传舞火龙的习俗,源自大坑区100年前的一场瘟疫。当时居民饱受疫症、台风及其他灾祸之苦,为了驱赶这些灾害,中秋节期间,村民以珍珠草织成长龙,在龙身插满线香,一边烧鞭炮,一边舞动火龙,三天三夜后,灾祸真的绝迹;从此以后,这项一年一度的活动奉行至今,成为了本地的一项风俗,名声更流传海外。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阳历9月或10月)           重阳节是中国人凭吊先人、敬老尊贤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又名秋祭,当日,举家上下都会携同香烛果品和“糕”点登山扫墓,“糕”是取其谐音,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重阳节秋高气爽,亦是登高远足的好日子。据说此习俗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当时有一位相士对桓景说,在农历的九月九日,他必须携同家眷到乡郊的最高处暂避灾祸。桓景言听计从,举家登山避难,结果在回家的途中,他发现整条乡村经历了一场浩劫,家禽家畜无一幸免。自此,人们效法登高之举,成为习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