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广东开平泮村灯会: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盛宴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广东开平泮村灯会: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盛宴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11年05月20日 07时40分14秒   来源: 中国侨都    编辑:画香亭园   浏览:18044 人次 【打印】 【纠错

广东开平泮村灯会: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盛宴

打灯

邝氏祠堂前展开“起灯”大巡游,龙狮齐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开平市“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举行, 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2007年5月,开平泮村灯会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泮村灯会”既是“传统手工艺”,又颇具“民俗”风味,是珍贵的中华瑰宝和历史文化遗产。2011年2月14-15日,正逢第十八届泮村灯会举行之日。为了一睹这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盛宴,我们欣然接受了开平水口泮村族务理事会之邀,驱车前往。

  泮村邝氏世系源远流长

  泮村,属开平水口镇,地处珠江三角洲、潭江北岸平原区,位于五邑侨乡开平、台山、新会、鹤山四市交汇处,东与新会交界、南与台山相邻、西连开平市纵深,北与鹤山接壤,总面积16平方公里,水陆相连,潭江河与之相伴,朝饮晚浴,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河之两岸设有水口外贸码头、南有公益外贸码头,隔河相望,互相呼应,外贸货船、客运双体水翼船穿梭而过,是对外开放的港口。325国道、佛开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驾车一个半小时可直达广州白云机场。地理位置优越, 海、陆、空交通三位一体,可谓金三角之福地。

  在泮村,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大姓,即“邝”姓,而“邝”,又源自于“雷”、“方”二姓。据邝氏族谱记述:“按吴邝氏之先,始自方来,方氏之始,本于神农,得姓曰雷。系神农氏(即炎帝)八代孙帝榆罔之子也,居雷泽以雷为氏,相黄帝伐蚩尤,得胜有功,封于方山,食其邑,因氏焉,历商周汉代,有伟人见于经史,亦复不少。”由此可见,邝氏之先,始自方,方氏始自雷,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

  源远流长的邝氏世系,可追溯至公元1103年始祖三七公,历九百年整。先祖数代,迁徙频繁。始祖三七公世居安徽庐江县延蔓村,于公元1129年迁居广东南海大镇乡。二世祖愈平公,于公元1216年由京城临安迁居广东河源。三世祖一声公,于公元1225年由河源迁居新会城。四世祖公昭公,于公元1250年由新会迁居水口泮村坑口里。公昭公迁居泮村后,才真正定居下来,延至今,已近八百年历史并历经三十四代,村内祖祠堂有三十一间之多。故泮村已成为邝氏人口聚居众多的大村大族。其中也有不少人移居别处。如七世祖南润公(后改名南汉)于宋朝末期迁居男海大镇;九世祖仲常公迁居斗门小濠冲;十四世祖理秀公迁居怀集;十四世祖国惠公迁居新兴;二十世祖宏德公遞上阳江;十七世祖惕庵公、十九世祖朝英公回迁新会城等等。至今在各地已开枝散叶,成村成族。还有飘洋过海迁往美、加、星、马等国外,以及在港澳者,现有海外侨胞二万五千多人。他们认祖归宗,都承认泮村是他们的祖居地,常有人回泮村祭祖寻根。

  扎灯老人与他们的民间绝技

  漫步在泮村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勤劳淳朴的村民和古色古香的村屋。据介绍,泮村灯会由明朝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三开始,至今(2011年)已达五百四十七年。期间曾因战乱和特殊原因一度停顿,改革开放后,新时代首届泮村灯会于1985年起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泮村全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炮竹震天,龙狮共舞,伴随四米多高的大花灯,由早到晚,巡游全乡四十二条邝姓自然村。从2004年开始,泮村灯会每年一小舞、三年一大舞,每隔六十年(凡甲申年)搞一次盛大庆典,意在进一步推广泮村灯会,使这项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传承。因其全过程包括扎灯、送灯、起灯、舞灯、打灯,故择其名为“泮村灯会”。2011年,为纪念侯王庙重光仪式和团聚海内外宗亲,开平水口泮村第十八届花灯会暨全球雷、方、邝宗亲商务考察联谊会破例再度举行。

  走进泮村书夏坊,只见一个年近70的老人正在为正月十三即将举行的灯会做最后的准备。这位邝氏老人从40岁起跟师傅学习扎灯,几乎参与了每届灯会的花灯制作。老人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每年灯会需扎制三个大花灯,代表侯王庙、二王庙、三王庙所属的神丁村,按其传统,由龙田、塘唇、书厦三条村负责,各扎一个。灯的规格大小、形式模样都有明确规定、花灯由灯芯、灯须、灯头、灯肚、灯脚等部分组成。灯芯(灯的中轴)16尺(司马尺,下同),灯须宽9尺,灯肚直径5尺,灯脚是六角形,宽3.2尺。先用竹竿和竹篾扎制成框,用五色纸糊贴成形,再用金银饰纸装饰而成图案瑰丽的彩灯,重量约35斤。三条负责扎灯的村,一定要在正月十二中午之前完成。正月十二傍晚则举行送灯仪式。送灯,顾名思义,就是将扎好的灯由穿着统一服装的送灯队伍负责护送至指定的地点放好。老人说,送灯仪式开始前,三个灯先在书夏村集中列队,以三声地炮为号,举起头牌在前,罗伞彩旗接踵,然后是若干头醒狮伴着花灯徐徐起行至厅泉祖祠堂,护送的群众随后,沿途所经商铺户宅均放鞭炮迎送。

  从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如今在泮村会扎灯的人已不多了,且以老人为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在书夏坊一侧的塘唇坊中,我们见到了扎灯三代传人邝活发和他的父亲邝国强。邝老如今已有80岁了,可当说起几十年的扎灯工作生涯时,他顿时神采奕奕,滔滔不绝。邝老回忆说,他从1985年开始学习扎灯,而且完全靠自学,边研究边创新,还收了不少徒弟。其子邝活发便是其中一位。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邝老于2008年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泮村灯会)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了泮村花灯制作的专利权。

  万众同欢灯会盛宴

  泮村灯会为何会在泮村盛行?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哩。原来泮村灯会起源于明朝。由于当时官场腐败,盗寇横行,灾祸频至,民不聊生。泮村邝姓十三世祖健斋便前去拜见曾在泮村学校执教的新会名儒陈白沙先生,求取消灾避祸的办法。陈白沙认为:泮村有五座黑石兽山,即狮山、虎山、象山、马山和牛山,五兽坐镇,本应能保安宁。但因作为五兽之王的狮子昏睡未醒,其余四兽顽皮捣乱,才致使灾祸频至。他建议各家各户挂灯鸣炮,敲锣打鼓,把狮子吵醒以管住四兽,则可回复安宁。泮村耆老,按其建议,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农历正月十三日,发动全乡各家各户,点灯鸣炮,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响声震天。此举果然灵验,泮村逐渐恢复了太平,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之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各家各户照样点灯鸣炮,后来逐步发展成全乡扎制三个大型花灯,罗伞彩旗开路,伴以龙狮共舞,鞭炮齐鸣,巡游于全乡每个村落,好不热闹。

  果不其然。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三)清晨,泮村四十二个自然村到处彩旗飘飘,爆竹声声,村民们抬着金猪、生羊、凤鸡、果品等祭品,以罗伞彩旗开路,龙狮相伴,炮竹齐鸣,前往祖祠以供择灯,并举行起灯仪式,跟着鸣礼炮三响然后起灯参拜祖先,此刻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展开“起灯”大巡游。只见村民们将三个三米多高、装饰精致华美的大花灯高高举起,在邝氏祠堂前的大球场慢走三圈,龙狮齐舞,热闹非凡。成千上万的群众和海外乡亲游子们前来观看助庆,整个泮村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起灯”仪式结束后,“舞灯”游村的活动便开始了。此时,接了灯的三个村分别以不同方向、不同路线,游遍泮村全乡四十二个自然村,每到一条村,村民都舞着醒狮或金龙在村口迎送。花灯绕村场一周后,然后转往别村。所到之处,锣鼓喧天,炮竹齐鸣,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在经过大约半小时的巡游之后,浩浩荡荡的舞灯队伍终于来到了本次灯会的另一地点——泮村金龙里,进行享誉盛名的“龙灯戏水”活动。只见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们分别举起花灯和金龙,灯在前,龙在后,在金龙里的大水塘里来回穿梭,旋转,每当灯和龙全部下水后,小伙们还会在水里大喊三声,以壮声势。尽管天气寒冷,并伴着毛毛细雨,可现场的观众们依旧热情高涨,兴致大增,欢呼雀跃。整个灯会再次被推向了高潮。

  最后在阵阵炮竹声中,村民们把灯挑碎,意为“打灯”。见此情景,青壮年们一齐拥入,有的争抢灯纸和灯篾,作为吉祥物拿回家中供奉;有的则把灯芯拿回负责起灯的村里,加工成筷子,每户一对,供长者使用,祝福长命百岁。

  至此,一场延续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盛宴落下了帷幕。(陈洁/文 陆永富/图)

上一篇 : 民间的节令与传统食俗   下一篇 : 苗族男女从恋爱到结婚不离糍粑
  相关文章 (民间风俗习惯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热门文章 (民间风俗习惯
广东开平泮村灯会: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盛宴
“渝东南第一床”:土家女儿的祖传嫁妆
中国古代冷饮趣史
苗族男女从恋爱到结婚不离糍粑
民间的节令与传统食俗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18627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