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安徽花鼓灯艺术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安徽花鼓灯艺术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7年11月08日 12时55分32秒   来源: 安徽文化网    编辑:幽香若兰   浏览:3574 人次 【打印】 【纠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抢板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兰花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乡舞乡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淮水舞韵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淮水舞韵2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汉民族舞蹈的代表之一在舞蹈艺术中有着广泛影响,是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安徽省文化厅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根据当地花鼓灯的现状,出台了有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加大了保护工作力度,在抢救和继承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中做了一定工作。 

    一、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主要由舞、歌、锣鼓演奏组成。是安徽省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丰富多彩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

    花鼓灯主要流传于蚌埠市、淮南市、怀远县、凤台县、颍上县为中心的淮河流域的二十多个县、市(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阜阳市、阜南县、蒙城县、涡阳县、寿县、霍邱县、六安市、长丰县、五河县、利辛县、固镇县、宿州市、濉溪县、定远县、凤阳县),约三万平方公里面积,七百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是全省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参与活动的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表现。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资料可作肯定的说明。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 民间传说,宋朝河南省陈州一带,遭受灾荒,民不聊生。包公放粮赈济,百姓为感恩德,以“玩鼓灯”的形式欢庆,相沿至今。宋代以来,以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构成了花鼓灯艺术的主要内容。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俗特征。兴盛时期,花鼓灯形成了以地域为特点的怀远、凤台和颖上三大地方流派,涌现了《抢板凳》、《抢手绢》、《游春》等完整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传统舞蹈节目,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蚌埠市怀远县的3.28涂山庙会,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怀远县常坟镇、蚌埠市郊区秦集镇冯咀村的正月十五灯会均有百年历史。

    二、花鼓灯的构成

    花鼓灯的角色。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兰花”旧时一般都是男扮女装,使用的道具为手巾和折扇。“鼓架子”按分工不同,又分“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伞把子”。

    花鼓灯的舞蹈。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形式。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一些著名艺人都因有自己的绝招而博得观众的爱戴。

    花鼓灯的套路。长期的艺术实践,使花鼓灯的演出形成了较固定的传统套路。演出一般分为上三路(指“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中三路(指对唱和后场小戏部分)和下三路(指舞蹈表演部分)。套路大体是,先是开场锣,接下依次是“文伞把子”或“丑鼓”出场、“武伞把子”上场、大花场、小花场表演、最后是“盘鼓”或后场小戏表演。

    花鼓灯歌。演唱是花鼓灯艺术的组成部分。花鼓灯歌的曲调有的善于抒情,有的长于叙事,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或兰花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

    花鼓灯锣鼓。锣鼓是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感染力强。根据花鼓灯舞蹈的演出、情绪需要构成其独特的艺术性。即可以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也可以独立演奏。锣鼓节奏形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了边走边打边舞的艺术特点。

    三、花鼓灯的艺术流派

    花鼓灯艺术风格,总的来说是: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具有中国民间歌舞艺术的美学特征,体现了汉族民间歌舞的特点。

    花鼓灯因其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参加活动的人数众多,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的流派。其中,“兰花”有十多个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派、陈派和郑派;鼓架子主要以石金礼和钥洪云为代表。

    冯派,代表人物是冯国佩,艺名小金莲。他动作大方,潇洒大方,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俊俏妩媚,脉脉情深。他继承了花鼓灯艺术的精华,又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以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为核心的冯派艺术。他所创造的“野鸡溜”“斜塔”“拐弯”等舞蹈动作,具有热烈奔放、表现力强的特点。

    陈派,代表人物是陈敬芝,艺名一条线。他表演细腻,动作盈盈秀丽,以颤颠的动作特点和优美多变的手巾花扇形成了“颤、颠、抖”的风格特点,在花鼓灯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

    郑派,代表人物是郑九如,艺名小白鞋。他的舞蹈最大特点是动作舒展、洒脱、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性强。他善于塑造温柔、典雅、热情、潇洒的闺秀形象,他对花鼓灯动作的选材、设计、组合,都服务于塑造这一形象,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石金礼, 艺名石猴子。其舞蹈步法灵活多变,表演风趣,各种筋头技巧飘而稳,形成了表演上的特有风格。

    钥洪云,艺名钥小水子,其鼓架子筋斗技巧奇绝多变,架式舒展洒脱,动作稳健大方。

    常春利(已故),艺名老蛤蟆,著名鼓手。演奏功底扎实,技法节奏变化多端,又熟悉花鼓灯舞蹈表演,与演员配合巧妙和谐,具有催人欲舞的力量。

    四、花鼓灯艺术的社会影响

    花鼓灯源自民间,具有强烈的自娱性和表演性,既是供他人欣赏、娱乐的艺术品种,也是表演者个人最充分的情感的宣泄和艺术享受。在灯场上往往是表演者如痴如狂,围观者如醉如迷,尽兴而归,流连往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怀远县和蚌埠郊区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乡乡村村都有灯班,素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称。每逢佳节农闲之时,人们通宵达旦地玩灯,所谓“玩灯玩到两头红”即由此而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花鼓灯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民间艺人如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等开始传艺给文艺工作者。1951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蚌埠学习花鼓灯艺术,同期,蚌埠市花鼓灯民间老艺人冯国佩晋京传艺。1953年,花鼓灯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引起轰动。之后,广州、西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专业团体纷纷请艺人前去教学,有的派人来安徽学习。1958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率天马舞蹈工作室来蚌埠市怀远县采风,对花鼓灯舞蹈的收集、整理和创作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舞院等艺术院校将花鼓灯列为中国民间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在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花鼓灯艺术作品,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一篇 : 传统民间艺术-狮艺   下一篇 : 皮影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华艺术瑰宝之-自贡扎染
山东日照农民画:草根艺术闯出新天地
澄怀格物: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桃源刺绣:飞针走线巧盘花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
  热门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国瓷画 雅火炼丹青
挑花:在失传边缘的民间艺术
湖南擂茶的趣味风俗
民间艺术“跨界”进入当代艺术领域
民间艺术良辰 奈何老去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1603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