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鼓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它的形状来源于鼓或铜釜,主要用于演奏音乐或舞蹈伴奏,同时它还被作为礼器,应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铜鼓流行于中国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并远播到东南亚地区。铜鼓的制作大约始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直延续至今。历代铜鼓中以汉代所制最为精美。 
    铜鼓是以泥或石做成泥模或石范,将合金铜液浇注其中铸造而成。上端为鼓面,下端是空虚的鼓身,可分为鼓面、鼓胸、鼓腰、鼓足、鼓耳五部分。鼓面为一平展的圆面,中心微微隆起,饰有向四周辐射的光芒,还有由里向外扩散的弦纹,即晕圈。鼓面上的弦纹之间装饰有多种图案,有的鼓面最外层晕圈上还装饰有立体的蛙、龟、鸟及骑士等形象。鼓胸与鼓面相连,稍向外凸并呈一定的球状弧度,胸下向内微敛。鼓腰内敛,多呈直筒形,上下两端有界线与胸和足隔开。鼓足位于腰下,多上小下大,呈倒置的截头锥状,晚期铜鼓的腰足界线不甚清楚,有的甚至无足,仅分上下两节。鼓耳常置于鼓胸与鼓腰之间,两侧各嵌一对,表面多装饰有数道轮线纹。 
    铜鼓按照其流行区域和形制式样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类型。滇系铜鼓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其中以云南中部和广西西部最为集中。滇系铜鼓形体较小,鼓面直径基本在1米以内,鼓面小于鼓身,胸部膨大凸出。粤系铜鼓主要流行于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粤系铜鼓形体高大厚重,铸造精良,鼓面大于鼓胸,腰部微束。 
 三国·蜀(公元221~263年)诸葛铜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