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阆中的民间歌舞,其唱腔质朴流畅,婉转悠扬,颇有地方民歌风味。它由四人表演,二人扮作牛,操作牛灯;牛灯是用竹扎成牛头,用麻布作牛身,青麻作牛尾;人物为农夫、铲包子和腊二姐,围绕有关牛的常识进行表演。通过铲包子滑稽的行动、憨厚的人物性格、幽默的言谈,和饰牛者模拟的牛吃草、回嚼、打滚、洗澡、耕作,以及对主人的温顺,对人的恐慌和对命运的反抗,充分展现了山乡农民所熟悉的生活画面。它以说唱为主,除几段固定的唱词外,多即兴编词,舞蹈简单,固定程式不多,服饰、道具简朴,为群众喜闻乐见。

阆中竹马是清初流行于阆中城乡的民间歌舞。它用方言演唱,说唱结合,语言通俗,诙谐风趣。其曲调质朴明快,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且表演形式简单,灵活多样,为群众所喜爱。竹马由3男2女表演:1人手执令旗(夜间则提灯)扮引马人,3人各骑上红、白、黑竹编纸糊马,扮老爷、夫人和丫头,马后1人执鞭扮马夫。表演时原地走步、跑步或变换队形。
竹马牛灯作为川北灯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题材大多反映农民田间劳作、喜庆丰收、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阆中白溪乡杜家山是竹马的发源地,古时候,每当丰收时节,人们就编起竹马系在腰间,拿着鞭子四处奔跑,以示庆贺。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阆中市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高质量包装高跷竹马、太平牛灯,竹马在保留古风古韵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都市气息,在表演上融入了灯光,音乐,在动作上加上了武术、高跷等高难动作,以增加看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