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螺旋纹九叠银项饰(广西)。

现代银凤冠上的装饰(贵州)。

近代烧蓝银胸吊牌(广西)。

苗族女子盛装(贵州)。

当代龙纹形银项圈(广西)。

清末石榴花银吊挂(湖南)。

当代马雕银胸饰(广西)。

当代银帽、银胸饰(广西)。

现代施洞银泡手镯(贵州)。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因为有似雪银花,苗家女的美丽,与生俱来。丁当作响的银饰,如同苗家人世代传唱的古歌,讲述苗族的传奇;似雪银花,是光明,是财富,是奔放的芦笙舞,充满了生活的喜悦。
2月6日,广西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似雪银花——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苗族银饰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展厅里的300余件(套)苗族银饰精品,包括头饰、胸颈饰、手饰、衣背腰饰等,是黔、桂、湘三省区博物馆收藏的自清代至今的银饰精品,其品类之齐全、款式之丰富、工艺之精湛,让观众叹为观止。在展览上,来自贵州的银匠还现场献艺,参观者可体验和了解苗族银饰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若是看一次不过瘾,还可以反复再看,因为本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20日,展览在广西结束展出后,还将赴贵州、湖南两省巡展。
无银无花不盛装
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苗族银饰展厅,感觉好像真的走进了“似雪银花”的世界。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的副馆长田军介绍,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我国的苗族主要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苗家人爱银,“因为银在苗族的传说中是光明的象征,也是富裕的标志。而且,以前苗家的服饰都是靛蓝染的,色彩很暗,用雪白的银饰来装点,更能衬托出银饰的亮眼以及服饰的珍贵,有的盛装上几乎镶满银饰,可谓银衣华服。所以,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盛装”。每个苗家女出嫁时,全身上下银光闪烁的嫁衣,就是她的嫁妆。苗家的银饰,通常只传给女儿,代代相传。
每逢佳节盛会,苗家女儿就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再配上亲手挑花刺绣而成的苗衣,显得雍容华贵,流光溢彩。苗族银饰的种类极其繁多,每一件银饰都是当地银匠手工精心制作而成。据田军介绍,不同苗族支系的银饰不尽相同,黔、湘、桂三地的苗族银饰也各有地域特点,不过由于相互之间的往来融合,也有许多相似点。精致的银饰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苗族的传统审美观、价值观和民族的智慧,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奇葩。
苗族银饰包罗万象
苗族银饰,就像苗家人世代传唱的古歌,包罗万象,在沉稳流畅的旋律中讲述着祖先的历史;苗族银饰,又像苗家人舒展奔放的芦笙舞,满溢生活的喜悦。据来自贵州的银匠介绍,苗族银饰的工艺可谓“不厌其烦”,一件银饰一般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也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操作。苗族银饰的造型设计,多是从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到了现代,聪明睿智的苗家银匠更是把银器的制作发挥到了极致,各种银饰品美不胜收。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专家的介绍,认识一下美丽的苗族银饰。
头饰
苗族银头饰造型独特,组合繁杂,一般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插针、顶花、网链、花梳、耳环、童帽饰等,其造型纹饰往往源自相应分支的远古传说,表现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或自然神、图腾神崇拜意识。如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现代银接龙帽,造型像古代的状元帽,上有八仙一星的神仙人物造型。只有在苗族的接龙节上,苗家妇女才会戴上此帽,寓意家族飞黄腾达。而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收藏的现代银凤冠,凤凰和蝴蝶的造型栩栩如生。苗族传说中,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鹊宇鸟从蝴蝶妈妈生下的十二个蛋中孵化出苗族的十二兄弟,所以蝴蝶的造型在苗族银饰中随处可见。
胸颈饰
苗族银饰将胸前和颈后的装饰合二为一,包括银项圈、压领、胸牌、胸吊饰等。银项圈的制作尤为考究,可分为链形和圈形。银项圈中,多见泡项圈。田军介绍说,苗家人认为,苗族的女神仰阿莎是在水中诞生的,所以就把项圈做成水泡的形状来表达对女神的崇拜。
展品中,有一些吊挂挂着镊子、小刀等小物件。这些吊挂不仅是装饰品,还兼具实用功能:小筒管可放绣花针,镊子也是绣花工具,小刀小剑可避邪,还可用于防身。
衣背腰饰
除了在衣服上镶缀银饰外,苗家人还将银子打造成衣服的配件,如银腰带、银腰链和银扣等,既实用又美观大方。
手饰
手饰在苗族地区流行甚广,包括银手镯、银戒指等,是苗家人日常生活中最喜欢佩戴的装饰品,既显美观富贵,又有避邪保平安之用。手镯的纹样以龙纹为主,也有花、蝶、鸟等纹饰。戒指则以宽面为多,多饰浮雕花卉鸟蝶纹,也有编丝造型的,做工十分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