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3月7日至13日,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的广州南海神庙波罗诞庙会。
建于隋代开皇十四年的南海神庙,坐落广州黄埔庙头村已一千四百余年,居珠江出海口,古有码头,接茫茫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端。广州出海之舟、远方来华航船,都必经庙码头,万商途经庙前,千帆驶过此处。海上风云莫测、航海祸福难料,航海人寄望于冥冥神灵保佑,自然求庇于主掌海事的南海神。过往船家经此,常停船上庙祭祀,祈求航行平安、生意顺利。
恢弘神庙,面向南海,占地三万余平方米,五进格局,规模宏大,宏伟古朴。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筑有:海不扬波石牌坊、石华表、石狮、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及昭灵宫等;两边为廊庑、碑亭等。
庙内东复廊有一尊达溪司空塑像,左手遮额前在遥望。相传,他是唐代时波罗国来华朝贡使,回程经过南海神庙时,谒拜南海神,并将从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因流连丽景,误了赶风汛的返国海船。他只能举手遮额望海悲泣,希望海船回来接他,后来立化海边。人们以他左手遮额前望海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并让他穿上中国衣冠,封为司空,南宋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侯。由于他是波罗国人,又在庙中种下波罗树,俗称他的塑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又被称为“波罗庙”。
传说,达奚司空死时,人们听到鸡叫声,循鸡叫声,找到了达奚司空,那只鸡被看作是神鸡。后来,人们根据神鸡传说,用硬纸糊上泥,做成鸡状,黏上色彩缤纷的鸡毛,称为“波罗鸡”。每逢农历二月十三日南海神诞日,上南海神庙进香拜祭的人们,常买波罗鸡回家,祈求健康和好运。传说,在每年出售的波罗鸡中,有一只会啼叫,谁买到它,就能得到海神赐福。
说起波罗鸡,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波罗庙附近一条村里,有个姓张老妇,无儿无女,只有一只大公鸡相伴。村外有位富有的员外,酷爱斗鸡,要与老妇的雄鸡较量,被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偷偷以自家最善斗的雄鸡去斗,结果被啄得一败涂地。员外要出高价买老妇的鸡,被拒。一天,他趁老妇下田之机,派家丁将雄鸡偷去。不料,这只鸡竟再不啼叫。员外一怒杀了它。伤心的老妇,流着泪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作鸡皮,把鸡毛黏上去。第二天一早,老妇又听到雄鸡引吭高啼。她高兴极了,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在波罗诞卖出,就有了波罗诞买波罗鸡的习俗。
波罗诞庙会风俗,流传至今已有千年,是广州一带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当地民间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之说,会期是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十三为正诞。这几天,南海神庙一带处处节庆景象,庙外路旁空地,搭起摊档长龙,摆满五光十色的“波罗鸡”、风车、香烛、海神像,还有各式货品、饮食摊档。波罗庙周边,车来舟往、车水马龙;远近前来波罗庙赴庙会的人们,熙熙攘攘、不绝于途,把庙头村通往古庙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庙外,搭台唱戏,擂鼓舞狮,还有巡游,热闹非常;庙内,人声鼎沸,紫烟缭绕,挤满焚香祈拜的善男信女,他们各怀心愿,祈求“法力无边”的南海神保佑自己。南粤人自古的航海历险逐利谋福求荣历程,引生对海深情向往又敬畏膜拜、感慨人生世道无常难测、执着于追求与捍卫利益,合铸成岭南海洋精神,升华在南海神庙庙会风俗及传说中传承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