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剧

少儿京剧

太和高跷

布老虎

高跷秧歌
1、二人转
二人转属于曲艺中的走唱类,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及内蒙部分地区的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原叫双调、蹦蹦、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1953年统一名称"二人转"。
二人转有300年左右的历史,是在东北民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莲花落等形成的,故有"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之说。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以黑山为代表的西路、以大石桥为中心的南路、以吉林为重点的东路和以黑龙江为重点的北路四个流派。
演出形式除二人演唱外,还有一个演唱的"单出头"和多人演唱的"坐唱"等,两个以上扮成角色以女曲形式表演的,则称"拉场戏"。
西路二人转历史悠久,在东北二人转历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路二人转艺人众多,技艺高超,影响深远,清末,黑山艺人庞风(庞傻子)艺盖群芳,行艺远及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地区,门徒不下百人,遍及各地。刘福贵(刘大头)远闯吉林江东,被誉为"江东第一名丑"。张相臣(大玻璃棒子)留在吉林后成名。在众多传人中,李青山(大金镶玉)被首推为吉林二人转代表人物。西路二人转注重情节,说唱特点突出,讲究唱功和板头,尤善干板夺字,多用抢板且唱得紧,有时不用乐队,仅打一副竹板,通过板式变化,口似联珠,引得观众屏气静听。绝活多、杂耍性强,打大板、手玉子技巧高超,也是特色之一。
2、评鼓书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一种鼓曲艺术,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东北大鼓依地区而分五个流派:奉调以沈阳为中心,西城调以锦州为中心,南城调发源于营口、辽阳,江北派流传于松花江以北,东城调则以吉林市为中心。
东北大鼓西城调和西路二人转是辽西大地孕育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最具有辽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是辽西走廊文化的瑰宝。
3、评戏
评剧是我国北方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解放后具有流派代表性的女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喜彩苓、朝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男演员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等。
评剧剧目早期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花为媒》、《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等,大多为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所编写,数十年来久演不衰。解放后《秦香莲》、《刘巧儿》、《小女媚》等剧目,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评剧音乐曲调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语言与规范汉语十分接近,通俗易懂。加之辽西与冀东相邻,评剧中含有许多辽西群众十分熟悉的当地民间音乐成份,听起来倍感亲切。因此,评剧得到了辽西群众的特别钟爱。自20世纪20年代起,关内外众多的落子(评剧)艺人频频来锦献艺颇得观众青睐,六岁红、花淑兰、筱俊亭等即是在锦唱红并成名的。
4、皮影戏
皮影戏是以演员操作用兽皮等刻制的人物、神怪、风光、器物等形象,用灯光照射投影于纱布上,并配以唱腔和音乐伴奏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明末,以辽阳为中心的黄氏(黄素志)皮影艺术兴起,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东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