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锦州传统民间艺术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锦州传统民间艺术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8年07月12日 20时50分48秒   来源: 中国艺术吧    编辑:幽香若兰   浏览:4569 人次 【打印】 【纠错

评剧

少儿京剧

太和高跷

布老虎

高跷秧歌

  1、二人转


  二人转属于曲艺中的走唱类,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及内蒙部分地区的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原叫双调、蹦蹦、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1953年统一名称"二人转"。


  二人转有300年左右的历史,是在东北民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莲花落等形成的,故有"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之说。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以黑山为代表的西路、以大石桥为中心的南路、以吉林为重点的东路和以黑龙江为重点的北路四个流派。


  演出形式除二人演唱外,还有一个演唱的"单出头"和多人演唱的"坐唱"等,两个以上扮成角色以女曲形式表演的,则称"拉场戏"。


  西路二人转历史悠久,在东北二人转历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路二人转艺人众多,技艺高超,影响深远,清末,黑山艺人庞风(庞傻子)艺盖群芳,行艺远及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地区,门徒不下百人,遍及各地。刘福贵(刘大头)远闯吉林江东,被誉为"江东第一名丑"。张相臣(大玻璃棒子)留在吉林后成名。在众多传人中,李青山(大金镶玉)被首推为吉林二人转代表人物。西路二人转注重情节,说唱特点突出,讲究唱功和板头,尤善干板夺字,多用抢板且唱得紧,有时不用乐队,仅打一副竹板,通过板式变化,口似联珠,引得观众屏气静听。绝活多、杂耍性强,打大板、手玉子技巧高超,也是特色之一。

  2、评鼓书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一种鼓曲艺术,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东北大鼓依地区而分五个流派:奉调以沈阳为中心,西城调以锦州为中心,南城调发源于营口、辽阳,江北派流传于松花江以北,东城调则以吉林市为中心。


  东北大鼓西城调和西路二人转是辽西大地孕育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最具有辽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是辽西走廊文化的瑰宝。


  3、评戏


  评剧是我国北方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解放后具有流派代表性的女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喜彩苓、朝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男演员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等。


  评剧剧目早期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花为媒》、《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等,大多为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所编写,数十年来久演不衰。解放后《秦香莲》、《刘巧儿》、《小女媚》等剧目,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评剧音乐曲调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语言与规范汉语十分接近,通俗易懂。加之辽西与冀东相邻,评剧中含有许多辽西群众十分熟悉的当地民间音乐成份,听起来倍感亲切。因此,评剧得到了辽西群众的特别钟爱。自20世纪20年代起,关内外众多的落子(评剧)艺人频频来锦献艺颇得观众青睐,六岁红、花淑兰、筱俊亭等即是在锦唱红并成名的。


  4、皮影戏


  皮影戏是以演员操作用兽皮等刻制的人物、神怪、风光、器物等形象,用灯光照射投影于纱布上,并配以唱腔和音乐伴奏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明末,以辽阳为中心的黄氏(黄素志)皮影艺术兴起,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东皮影戏。

上一篇 : 行云流水的水墨动画   下一篇 : 素地、倒经:传统缂丝的制作工艺
  相关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华艺术瑰宝之-自贡扎染
山东日照农民画:草根艺术闯出新天地
澄怀格物: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桃源刺绣:飞针走线巧盘花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
  热门文章 (历代民间艺术
中国瓷画 雅火炼丹青
挑花:在失传边缘的民间艺术
湖南擂茶的趣味风俗
民间艺术“跨界”进入当代艺术领域
民间艺术良辰 奈何老去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2235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