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景颇族的风俗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景颇族的风俗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8年06月26日 21时18分28秒   来源: 民俗网    编辑:幽香若兰   浏览:4019 人次 【打印】 【纠错


景颇族的风俗

       一、婚俗

     景颇族婚姻的缔结主要有六种形式:

    (一)“迷奔”,意为明媒正娶,即事先请巫师打卦,确定对象,然后通过媒人与女方父母议婚,确定聘礼。到了婚期,女方媒人与舅父,亲友等陪送新娘到男家。采取“迷奔”方式的,一般都是家庭经济富裕的人家。

    (二) “迷确”,意为拉婚,事先由男女双方媒人向女方通气,征得同意后,择日于某夜把姑娘从家中拉出。其目的是祛除新娘身上带来的“鬼”,并使子孙昌盛,家事顺利,同时也可以少出聘礼节省费用。

    (三)“迷鲁”,意为抢婚,事先并不通知女方,不管女方同意与否,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先抢到手,然后再议定聘礼。这多半是由于几个男人同时看中一个女子,“先下手为强”。

    (四)“迷董”,意为幼女为妻,男方送女方一份聘礼,以防止别家娶去。

    (五)“迷考”,意为悄悄地偷来,再与女方议定聘礼,这主要因女方父母不同意,男方不得已而为。

    (六)“蕊迷”,指婚前恋爱,女方怀孕后再结婚,男方所付女方父母的聘礼很少,只要杀一条牛祭献女家的“鬼”,也不用请客。

    由上述婚姻形式,可以看出:第一,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贫富分化已很明显,因此反映这种经济基础的婚姻缔结形式,自然要有私有制的内容,而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正是这种经济基础的反映。第二,景颇族社会内部还保留许多原始民主的色彩。因此,若干群婚残余,比如公房制和婚前性自由习俗的保留,是不足为怪的,这就是造成了“蕊迷”的婚姻形式。而“拉婚”,“抢婚”和“偷婚”,实质上也是反映群婚和母居制向父居制的过度。但如果主掠夺者用强硬的手段,不如说是在被掠夺者本人预无同意下进行的,因此,这种 “偷”、“抢”、“拉”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习俗。

    专题:细说婚俗

    一、恋爱

    景颇家庭的儿女长大之后,父母就让他们单室独住,为他们结交异姓、谈情说爱提供方便。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去串寨子,男青年也可以自由地去串姑娘。姑娘和小伙子可以自由地在一起说笑和娱乐,在一起对唱情歌和谈情说爱,任何村寨和男女双方的父母都不会去干涉。很多村寨都为青年男女交往和恋爱活动建立了公房,让他们在里面纵情地唱情歌、跳舞、娱乐和谈情说爱。景颇族青年男女把到公房去玩叫做干脱总,即去公房串姑娘的意思。

    朦胧的夜色笼罩着景颇山,皓月从山林间慢慢升起。姑娘和小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相约来到公房。他们在火塘里烧起了火,炮光映红了他们热情而欢乐的脸。

    当男女双方对唱一阵表示自己炽热爱情的歌后,姑娘把沙基、芦子放进小伙子嘴里,小伙子也把沙基、芦子放在姑娘嘴里,两人同时嚼动--表示今后同苦共苦,永不分离!接着,姑娘送给小伙子一个自己亲手织的筒帕,作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则送给姑娘一个精致的烟盒,也作为爱情的信物。这样,男女双方就订下了终身。

    二、婚俗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形式。当青年男女深深相爱后,经过一定的礼仪,双方闪定了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届时,女方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亲。举行结婚仪式时,要请歌手来演唱(结婚歌),并按歌中演唱的习俗和程序举行仪式。(结婚歌)是景颇族的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古老传说,它概括了婚姻习俗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新郎新娘祝贺和祝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颇族婚姻习俗史。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浴量,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机关报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

    二、家庭

    一夫一妻组成的个体小家庭是景颇族社会的基本单位,解放前一些山官和富裕户主可以拥有数个妻子。景颇族家庭中实行幼子继承制,幼子继承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即另立门户,幼子则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财产由幼子继承。在勒期、浪速、博洛三个支系中还存在着父子连名制。亲属称谓中,子女对父亲的兄弟都叫“父亲”,对母亲的姐妹都叫“母亲”。

    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三、礼仪

    到了景颇族地区,应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骑马入村过寨,到了景颇族山寨外,要下马步行。进入景颇族山寨,切记不能为了表示你的友好而去摸景颇族人的头,也不能从后面拍景颇族人的肩膀。

    摸头这种行为被景颇族认为是欺人的行为。景颇族朴实好客,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向客人表示友好、尊重与礼貌的方式。到景颇族人家做客,或路遇景颇族,他们常常从随身的筒帕(挎包)中掏出小酒筒和烟盒、烟包递给客人。客人若不抽烟、喝酒,应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谢绝。进入景颇族人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不得东张西望,更不能到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不准外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屋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恩通”。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熟人间相互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主人认为这是互相尊重之意。几个人一同到景颇族人家,主人一般不亲自一一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看上去年纪大点的人。如果把酒筒交给了你,说明把心都交给你了,意思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敬酒。喝酒应用筒盖,不能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先要让给老人喝。每个人喝一口后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然后再传给别人。主要家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去夹鸡头、鸡脚吃。按景颇族习惯,鸡头要用来敬给老人或年老者,鸡脚则属于小孩。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非常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纪最长者。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阔叶回来当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着用,否则将被当做分人遭怒视。在景颇族人家,不能随便敲响碗筷,吃饭喝水不能发出响声。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

    景颇族的婚礼极富民族特色,但参加景颇族的婚礼,必须入乡随俗,像当地每一位景颇族一样,带点钱物送给主人家,以表示祝贺。在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后,外人也可以参加景颇族的葬礼,从礼节上说,也应送点钱物给主人家。

    四、禁忌

    景颇族认为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忌吃狗肉。在景颇山寨,放枪放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响表示报丧。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包和衣物,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目瑙”是景颇族传统盛大的节日,不分民族,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尽情歌舞。但是作为客人,跳舞时不能跑到瑙双(领舞者)前面去跳,一般也忌讳紧跟在瑙双后面跳,而是应跟在大队伍后面。到景颇家里做客时,不要在房内久站,应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辞而去,不能抢坐其位置或板凳。忌讳拿统裙直盖熟睡的小孩。景颇族男子随身之物长刀和筒帕,平时不能在墙上翻挂着,在众火焰火之际,不能抽刀从火苗上拿过去做事或传递给他人。

    五、酒与景颇生活习惯

    在景颇族地方,或走进景颇人家,或在路上街边与景颇族的熟识者相逢,不论男女,对方大都会按景颇人的礼俗,拿出一个精致的竹制酒筒,以筒盖为杯把酒倒进里面请你品尝,就如其他民族朋友相见时递烟让茶一样自然。你接过酒,若有更年长者在场,可把酒先转敬他,景颇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同时景颇族信奉古代太阳神“木代”,认为老人是最先照到太阳的,把酒先敬给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景颇族的酒通常为水酒和烧酒,水酒基本自制,用自家种的小红米煮熟发酵后掺水搅拌过滤而成,度数较低仅为十来度;烧酒也即大米酿制的米酒,多在30至40度之间。在景颇族的观念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雌雄相对、阴阳相配的,所以亲朋间互有馈赠时,都准备两个酒筒,一筒装烧酒表示男性,一筒装水酒表示女性,这样才和谐。

    “讲事”是景颇族民间调停事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寨子里或寨与寨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冲突,往往请来双方认可的长者为中人,在约定的场合里,中人执酒居中,先由双方陈述事由,然后中人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若双方同意便喝下中人斟下的酒,于是再大的事也前嫌尽释,一切从头开始。说亲的场合也是这样,往往男方备下酒及其它礼品,请说亲的“张同”携礼到女方家说亲。这“张同”往往能说会道,知晓景颇族的古今,他来到女方家斟好酒,先从景颇族的婚配渊源和规矩追溯一番,然后再把双方家族的婚配状况说道一番,如果女方的家长喝下了“张同”斟的酒,那么这门亲事也就有眉目了。

    在日常生活,酒起着融洽景颇族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作用,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寒冷的山寨夜晚,常有乡亲们集聚于一家竹楼的火塘边,边喝酒饮茶,边闲聊或听老人讲古,消磨时间,好客的主人家歇一会便会拿出酒来为大家添上,嘴里却说“再加件衣服吧”,这不但显得诙谐幽默,也说明景颇族居住高寒山区需以酒御寒解乏有关。秋天谷子收获的时候,景颇人家便会以传统的“戛索”习惯,谁家的谷子先熟就全寨子先割谁家的,人们把谷子往家里背时,主人家便会带着酒到半路迎接,为喝到酒大家一起应答酬唱,内容多为谷子从哪里来,谁先种谷子,怎样下种、盖窝棚、薅谷、守地、割谷、打谷等,答对了主人便敬上一次酒,直到进家。在新房盖好的当天,景颇人家要进行进新房的各种仪式,如接火种、跳新房等,最有趣的是当房顶上铺最后一把草时,房上的人往往会故意留下一块地方,大声向下面说:“草不够了,下面的人快想想办法吧”。下面的姑娘们会意便往往嘻笑着说“不消急,不消急,草来了草来了”,边说边抱着硕大的竹酒筒和喝酒的芭焦叶杯送上去,于是房上的人喝着酒唱着歌,很快把最后的一把茅草铺好了。于是随着太阳落山,欢乐的“跳新房”也开始了。

    六、一刀在手方显男儿本色

    景颇族有两则谚语:“男人不会耍刀,不能出远门。”、“刀能砍出地,人会种出粮。”从这两则谚语不难想见长刀与景颇族生活的关系。

    在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领头的四个“瑙双”,身着龙袍,头戴羽冠,挥舞长刀带着成千上万的舞者齐歌共舞,那气势那场面是每一个舞者都终生难忘的。舞场上目柱间刀矛交叉的图徽,领舞者挥刀开劈舞场的一系列动作,无不是一个迁徙民族在迁徙路上的历史再现。景颇族为我国古代氐羌族群之一支,后因战争和生存的原因由青藏高原逐渐南迁。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过程中,景颇族的先民以刀为武器自卫御敌,以刀为工具砍地盖房,以刀为财富的象征,以及作为一个男性剽悍能干的标志。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刀作为打仗的武器和劳动的工具,其作用已不是很明显,但在景颇族的生活中,长刀仍无处不在。

    随身佩刀走夜路可壮胆防身。节日里景颇刀舞的表演令人喝彩,那一系列运刀、磨刀、砍地、作战的动作无不惟妙惟肖。而景颇刀术中一砍、一削、一刺、一甩的“三刀半”动作更是令人叫绝。在日常生活中,当舅舅把一把银壳长刀挎到外甥身上时,就是男丁成年礼的完成,表示他可以另立门户了。婚礼上女方把一把长刀挎到男方的身上,男方就要像这长刀一样能折不能弯了。长刀还是馈赠宾客的礼物。

    七、挎长刀的新娘

    景颇青年男女相爱后,男方想法把此事透露给父母。父母认为这门亲事可以,就请“勒脚”(男媒人)去女方家议婚。勒脚带去的礼物是格司(有一横一横花纹长几公尺的布),如不被女方家退回,就说明婚事基本成了。但即便送了礼物,女方家如不给新郎宽约一巴掌,做礼节用的长刀,男方家就领不走姑娘。只得再添送彩礼,彩礼送得差不多时,新郎才拿得到长刀,才能领走姑娘回去举行婚礼。历史上有些无力支付彩礼的男青年,只好到女家“上门”。

    景颇族的结婚仪式颇有风趣。当新郎领着新娘快到自己家寨子的时候,新郎就对空鸣枪,通知家人近邻。听到枪声后,家里立即派出两位想得周到、能说会讲的老妇人送酒到寨边迎接。新娘饮过酒后被领到媒人家休息。接待员向新娘一伙敬酒四次。敬第四次酒时,给新娘二个篮子。一个装有衣服一套,矛头二个、刀两把;另一只放着水酒、米酒各一竹筒。新娘拿出一竹筒请人送到新郎家,由客人分饮;另一竹筒由新娘分给来看热闹的人及陪伴她的人喝。新娘换上新装,披上男方家送来的新衣裳,挎上准备送给新郎的长刀后,由媒人执矛开路。开路的媒人背着一个花篮,里面放着两把长刀、矛、姜、五谷。长刀是砍埂斩草的工具,表示耕种;矛代表打猎;姜是避邪;五谷寓义丰收。总的意思是成家立业,日子兴旺。两位妇女陪伴在新娘左右,来到新郎家门前旷地上。旷地上围着一个长方形的竹圈,叫“曼当”,译成汉语是举行结婚典礼的地方。这里扎着两道竹篾拱门。第一道朝大路,是新娘进去举行婚礼的门;第二道门是朝进新郎家开的,是新郎进去举行婚礼的门。地上铺着双数竹篱笆,上面摆着两盘草烟。

    婚礼开始,唱《贺新娘》:“新娘呵请接受美好的祝福!小萌芽终究要长成大树,嫩果子一定会成熟,你的姑娘时代已结束,流走的时光谁也捉不住,不让你眷恋过的人在心中立足,他们留下的印象要轻轻抹掉,而你的爱人呵才应该刻在心灵深处。爱他吧,他的忠诚是你最好的卫护,爱他吧,他的勤劳能铺出幸福的道路……新娘呵美好的爱情之果已经成熟,祝你永远幸福、永远幸福!”祝新娘后,又响起《致新郎》的歌声:“新郎呵请接受美好的祝福!老虎也有栖身的树林,太阳也有它的归宿,你的小伙子时代已经结束。落下的叶子再也沾不上树,莫让你留恋的人在心中留住,她们装进你心里的话要细细剔除,而你妻子的歌声应该永远装在你的心窝。爱她吧,她的智慧孕育着幸福;爱她吧,她的善良是无价的明珠。新郎呵幸福生活象花蕾已绽开,祝你永远幸福,永远幸福!”

    八、“目瑙纵”
 
    “目瑙纵”是大型歌舞名。参加跳舞者多达数千至上万人,一般要跳四天四夜。在这种舞会中,包头上插着长孔雀毛的领舞者,带领大家围着舞场中竖起的三块木牌尽情欢跳。领舞人不能随便更换,也不能中途退场。乐队要跟在领舞人后面,紧接着是长长的舞队。在象脚鼓、芒锣、竹筒等乐器伴奏下,男人们舞起长刀,女人们挥动红布,有节奏而又整齐地边舞边唱。长长的舞队时而象巨龙翻滚,时而又象鲜花盛开,颇为壮观。

    九、勒绒

    勒绒是景颇族的乐器之一。它由竹管做成,分主管、送气管和吹嘴三大部分。主管正面开四孔,背面开一孔(作控制泛音变化用)。送气管绑在主管的顶端有个套管(一般三指宽),气流通过套管斜面口处的开孔发音。勒绒的主管有长达一米多的,也有八十多厘米的。主管越长,声音越好听。

    勒绒的演奏姿式优美。顶端扛在肩上,因人分左式或右式。如果左式,左手拇指按背后泛音孔,食指、无名指按第一、第二孔,右手食指、无名指按第三、四孔。右式手法则相反。勒绒没有固定的曲调,音域较宽。高音部分发音明快,低音部分柔和深沉,吹奏起来不仅好听,而且表现力也非常丰富。在欢乐时吹起来,声音优雅,娓娓动听;在烦恼时吹奏它,能消悉解闷:在悲伤时吹奏起来,显得更加凄凉。勒绒一般只适用于室内或平静的野外吹奏,如果风吹到发音孔,就会破坏管音内部气流的正常运行,影响音调。

    十、以物代言

    居住在高山峻岭的景颇族,交通很不方便。由于山高路远,人口分散,文化比较落后,识字的人不多,因而有事相商,往往不会写信,只有用植物来表达。
以物代言为信,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示想念

    若想念远方的亲朋好友,就托人捎条树根去。当他接到捎来的树根,就知道对方在想念自己。若是捎去的是芝麻,那就表示想念得更深切。

    (二)表示恋爱

    男方的“情书”是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丝、辣椒来“写”,然后用线捆扎得严严实实,请人捎给女方。若包东西的叶子多,表示男方要说的话很多──一一片叶子代表十几句话;树根表示想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认真考虑考虑;火柴丝表示男方的坚定态度,不达目的不“收兵”;辣椒表示男方很爱她。

    看了男方捎来的“情书”,女方也要回“信”表明态度。如果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原本本退回去。如果不同意,就在原“信”中加批上几句话:放上一节火炭──表示反感,一起退给男方。

    男方接到“信”后,回“信”如:摘两片粟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包小米、豆子、谷子,表示愿意和她在一起,强烈要求建立家庭生活。

    女方得到“信”后,经过再三考虑,若同意,就包点烟草回去;若不同意,就把粟叶翻过来背靠背合在一起,表示从此以后,各走东西,不再谈情说爱。

    (三)表示谈事

    若甲与乙有较大的矛盾,甲就邀约几个亲朋好友,把乙家最壮最肥最大的一头牛抢来并砍死,连毛带皮割成二指宽的肉条条,请人交给亲朋和同姓,表示请他们准备参加格斗。

    (四)表示礼节
   
人死了,亲朋不知道,没来奔丧。主人请人带去没有皮的牛肉或没有毛的猪肉,表示已经安埋好了,请不要再操劳。

    十一、社会形态

    (一)山官制度

    山官制度是解放前大部分景颇族地区存在的政治制度。景颇语称山官制度为“贡姆萨”,称山官为“杜”、“杜瓦”或“早”。山官是元明以来从原始公社分化出来的世袭贵族首领。每个山官都有一定的辖区,这些辖区一般以山岭、河流等自然标志为界。大的山官可管辖数十个村寨,小的山官只辖一个村寨或数户人家。在山官制度下,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彼此界限森严,互不通婚。山官职位按幼子继承制原则世袭,那些未能继承山官职位的山官的后代即是官种。官种对山官不承担特殊的义务,但对百姓也没有任何特权。山官之下有寨头,寨头是村寨中各大家族的代表。百姓有替山官无偿出工(亦称出“官工”,每户每年3-6天),交纳官谷(1-6箩谷物)的义务;杀牛祭鬼或猎获野兽时,百姓还需送给山官一条后腿,称为“官腿”,逢年过节,遇红白喜事,收获谷物或调解纠纷时百姓还需向山官送礼,此礼称为“官礼”。山官对外是该辖区的代表;对内是该辖区的最高政治首领,习惯法的体现者和执行者。百姓不能蓄奴,蓄奴户一般都是官种。景颇族的奴隶制尚处在家长奴隶制阶段,奴隶一般以养子名义收养,在社会生产中不占主导地位,蓄奴主也没有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在有些景颇族地区百姓和奴隶曾通过起义斗争废除了山官的特权,取消了等级界限,山官世袭制被选举制代替,这种新的政治制度景颇语称为“贡姆龙”。

    解放前景颇族社会尚保留着-定的农村公社残余。私有制虽已确立,但村社范围内的荒山、荒地仍属村社公有,村社成员有权通过“号地”的方式开垦使用,丢荒后则失去占有权。

    (二)法律

    解放前景颇族没有成文法,对于罪犯的处理是由山官、头人和寨中老人共同商议,根据传统习惯法进行判决。景颇族对杀人者的惩罚通常不是让他偿命,而是让他赔偿财产。景颇人认为,“杀人本来就不是好事,他杀了人,又把他杀掉,那就更不好了”。根据习惯法,杀人者除了必须向死者家属作一般财物赔偿之外,还必须作象征性的同态赔偿。例如,头颅赔葫芦一个,头发赔黑线一团或羊毛若干,牙齿赔斧子一把,肠子赔白线一团或珠子一串,等等。对于嫌疑犯,经调查仍无法弄清时,往往采取神判。神判方式有闷水、捞开水、煮米、斗田螺、鸡蛋卦、诅咒等。

    十二、丧葬

    景颇族丧葬实行土葬,也实行火葬(用于凶死的人)实行天葬(用于夭折的人)。

    歌舞吊亡灵

    每当寨子传出火药枪声,邻里便知道有人辞世了,并根据枪声的单双数辨明死者的性别(女单男双)。近邻亲友闻讯,纷纷带上食品、蔬菜、禽畜等前往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年轻人死了,没有特别的仪式。若是有子有孙的老人故去,为表示敬仰、缅怀之情,自治丧的当晚起,本寨和邻寨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前来,与死者亲属一起跳祭奠性舞蹈,而且一跳就是通宵达旦。跳舞的日子愈多,主人愈显得光荣。这种场合跳舞有两处,一在屋外,一在屋内。屋外舞者“喔热、喔热”的吼声如潮,动作粗犷有力,以示驱赶妖魔鬼怪不再来危害人们,屋内舞者随着深沉、中速的歌声和(钅芒)锣节奏绕尸起舞。 其舞姿均为农作、狩猎和打仗一类。他们的歌声并非悲哀,而有欢乐之情。内容主要有人为什么会死去,追叙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事及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辛勤劳动,感激死者的养育之恩等。

    属于正常死亡的,一律土葬。下葬数月或一二年后,丧家要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即沿着景颇族祖先南迁 路线,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建坟时,最主要的一项是在坟上搭一座3米多高的圆锥形茅草棚,其顶端插一个木雕人像,上面还有用火炭、红土和猪血所绘的彩画。图案有日、月、山、水、野兽、家畜、刀枪 、农具、农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别、年龄及其生前的主要活动。坟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几根就表示有几个儿女。坟头用石块垒成。坟建好后,不再有祭奠活动 。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逐渐得到简化,出现了旧事新办的风尚。

    十三、沟通心灵的语言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惯;父亲和子女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夫妻之间尽管都能较好地掌握对方的语言,但彼此交谈仍是各说各的话,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子女与父亲说话,或兄弟姐妹间说话,都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若子女与母亲说话,应改用母亲支系的语言。要是祖母是另一个支系的,晚辈与她说话又得使用祖母支系的语言。

    不同的支系的青年男女恋爱叙衷肠时,男子往往主动使用女子支系的语言,以示爱慕之心。一旦他们结了婚,又各自恢复使用本支系的语言。在学校里,哪个支系的学生多就使用哪种语言,但同一支系的学生相互交谈又使用本支系的语言。

    十四、“吃白饭”习俗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上一篇 : 拉祜族婚俗--宴席,结婚不办离婚办   下一篇 : 中国广西的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 (民间风俗习惯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热门文章 (民间风俗习惯
广东开平泮村灯会: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盛宴
“渝东南第一床”:土家女儿的祖传嫁妆
中国古代冷饮趣史
苗族男女从恋爱到结婚不离糍粑
民间的节令与传统食俗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4136017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