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雕刻的种类  
在蒙古族民间或召庙中雕刻艺术流行较多,并有着悠久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学习的珍贵资料。平时我们所说的雕刻艺术是用刀或铲子等工具。把木头、粘土、石块、骨等不同材料制成艺术晶称为雕刻艺术。 
圆雕:是指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雕刻。使观众能看到物象立体的各面。  
浮雕:是在一块平面的材料上雕出各种形象,其各种形象凸出在背景前面,属于半立体的雕刻。  薄肉雕:是一种浅浮雕,形象凸出面不高。 
平雕:即平面浅雕。它有平面阴刻,平面阳刻等几种。 
透雕:有平面背景连着,所表现的形象是立体的,四面通透的。 
雕刻是视觉感,也是触觉感的艺术,和绘画之属于纯视觉艺术不同。而所说的刻只有一种凹凸不同,平时我们看到的木刻所用的方法就是刻。  
雕刻从材料上可以分为骨雕、木雕、石雕、玉雕、泥塑等。 
第二节 古代雕刻  
我们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工艺中就已经了解到那时的人类就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石器工艺。原始人类以及后来的匈奴、东胡、突厥,蒙古等北方民族在岩壁上敲凿和磨刻了大量的岩画,为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文化遗产。 
匈奴入的浮雕和透雕的铜饰牌、带钩及后来北魏的石窟艺术闻名国内外。 
1975年在呼和浩特大马路发现的北魏墓中,随葬的器物有男女俑、武士俑、女舞乐俑、马牛羊驼猪犬等畜群俑、仓灶井磨和牛车等模型,这是鲜卑人较为生动的民间雕刻彩塑艺术。 
举世闻名的云岗石窟的雕刻艺术,和敦煌的彩塑的雄伟壮观,表明北魏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雕刻艺术是雕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佛教艺术的雕刻艺术猛然显示出榜礴的气势,这与匈奴、鲜卑和中原的汉族、西方犍陀罗艺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这些伟大的雕刻艺术呈现出令人眩目的艺来光彩。这些对蒙古族的雕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吉思汗时期或元明清时期蒙古族的雕刻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元明清时由于喇嘛教的传入其召庙喇嘛教艺术更为盛行,元朝时从当时的哈剌和林、上都、大都等看到雄伟富丽的建筑群和雕刻艺术,各召庙和宫殿都有石狮、浮雕石兽、古碑云纹石刻、立雕石羊,石麒麟等,各时期都有丰富遗物、石雕造型,均异常优美,1927在蒙古达力岗嘎也发现了十三——十四世纪的石雕像,这些遗物说明在蒙古人中十分盛行雕刻艺术,这些极丰富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呼和浩特的五塔寺下部为须弥座,当中有狮子、法轮、花瓶、金刚杵(瓦其尔)飞马,上部分七小层,第一层刻有蒙、汉、梵文之金刚经,第二层至七层为千佛像,每一佛像两旁有宝瓶柱。卷门上有石刻之金翅鸟、龙女、狮、象和金刚杵结等图案,门两旁嵌有琉璃浮雕之四天王像、门旁之宝座下部有砖雕之狮子和象、砖雕之乐队和佛经故事画,从宝塔南门进入,由东侧之阶梯可攀登至顶。上部五个方形小塔,分布于宝塔顶上,中央一座最高,塔顶为绿色琉璃作成,第一层正中有一佛浮雕,二菩萨像,两侧各有菩提树一株,亦有祥云围绕。第二至七层均为千佛像。塔座当中亦有精致之佛足迹、飞鸟等图案装饰,四角小塔装饰与中央小塔相同。仅塔座无装饰。塔后面墙壁上有阴刻“六道轮回图”,“须弥山图”、“天文图”这种用蒙文注写的“天文图”目前国内仅有这一份,这是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物。蒙古族和兄弟民族一起雕刻出这样的宗教动物和人物形象,达到这样高的水平,这是古代匠师们的惊人杰作。  
蒙古地区千百座喇嘛塔中,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鲁王城的一座元塔,年代最早。它用砖、石两种材料垒砌,塔基上嵌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塔形比较接近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的元代白塔。明清两代的喇嘛塔较多,有召庙处,多有这种白塔,这些白塔一般都用砖砌,外表涂以白色,而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的白塔(蒙古语称苏布日嘎),塔基用汉白玉石垒砌并雕刻装饰纹样,塔身再饰以黄绿色琉璃,涂以各种色彩,致使全身光彩夺目,此塔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清代召庙喇嘛塔中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蒙古地区的古塔,是蒙古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并从中吸收先辈匠师们的优秀技巧和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宝贵遗产。  
第三节 巴林石与巴林石雕  
在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雅马吐山,出产一种精美的工艺雕刻用的石料,这种石料过去我国只有浙江省青田县的方山、昌化县的玉石洞和福建省福州市郊的寿山出产。这些地方出产的石料被分别命名为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用这些石料雕刻的工艺美术晶也相应地叫作青田石雕,昌化石雕,寿山石雕。 
内蒙古的巴林石和巴林石雕,在国内外已经崭露头角,受到人们的瞩目。目前巴林石矿已成为国内石雕和镶嵌工艺部门石料来源主要基地之一。据说全国石雕及镶嵌用石料每年需要四百吨到五百吨,而巴林石矿即提供二百五十吨至三百吨。  
巴林石同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一样,矿物学名称叫叶腊石。这种石料质地细腻,色泽光润,色彩丰富。叶腊石一般有红、黄、绿、灰白及褐色等颜色,多数是颜色混杂的花斑石,花纹极美丽,有的呈烟云状,有的呈条带状,有的呈窝巢状。少数颜色单一,质莹萃而略呈透明如冻的,称为冻石,珍贵者有白果冻、兰花冻、青田黄等。还有一种最为名贵的呈鲜红斑块或全红如鸡血凝结的,这就是“鸡血冻”或“鸡血石”。据说一枚上等的“鸡血石”雕刻印章曾卖七万元。巴林石近来特别为人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已发现它有不少“鸡血石”或含有“鸡血”花纹或斑点石料。 
关于巴林石,在巴林草原蒙古族人民中,曾长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蒙古族的祖先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的欢宴上,把酒祭天,祈祷蒙古族各部永远团结,繁衍昌盛。这时,有人进前向他敬献一块奇石,观之,有奶子一样的光泽,触之,如锦缎般滑腻。成吉思汗甚是欢喜,遂盖在酒缸上,结果珠联壁合,天衣无缘。于是, 他仰天大笑曰: “此乃滕格里朝鲁” (天赐之石的意思)。  从那以后,巴林石就开始为人开采利用。当地蒙古族匠人曾用它雕琢成烟嘴、酒具、茶具和一些玩赏用的工艺品。 
现在已培养出一批蒙古族石雕技术工人,他们用镂空、细雕、抛光、上蜡等操作技术,因材施艺雕刻出的山水盆景、亭台楼阁、人物场景、花草虫鱼、动物群像等达到玲珑透剔、真实生动的程度。巴林草原有精美的石料,也有一批能雕精美的石雕工艺晶的蒙古族艺人。  
第四节 木 雕  
在人类最早的历史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器。近来有人认为在使用石器之前还有一段使用木器的历史阶段,这种推断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之中,自然首先会利用现成简便的树棍木棒等作工具,并进行加工。在我国古代书籍上也有‘削木以战’、‘断木为杵’、‘伐木杀兽’等记载,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只是由于木器易于腐烂,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材料还很少,不能具体说明其发展面貌。蒙古族木雕工艺也自然是这样的。 
到了成吉思汗时代木料制品有了很大发展,《鲁木鲁乞东游记》中谈到:“结过婚的妇女为他们自己制造了非常美丽的车子,这些车子的形状,我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为您描绘,除非用一幅画来表示。事实上,如果我知道怎样绘画就好了,那我就可以为您画出每一事物的图画。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或鞑靼人有一、二百辆这样的放置箱子的车子。”这时的姑姑冠用树枝或桦树皮制作,萨满教所崇教的偶像也有木雕的。毡帐中所用的箱子和许多用具都是木制的,以后元明清等各时期都有许多各有特色的木器家具,这里不一一叙述。选其有关木雕部分介绍如下: 
一、夏特日木雕 
夏特日是蒙古语象棋的意思。在广阔的草原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牧民们围坐在蒙古包前对阵下棋的情景,蒙古族的夏特日不仅是蒙古族传统喜爱的一种游艺项目,而且夏特日本身就是蒙古族生活中优美的木雕艺术品。  
蒙古族夏特日多是木雕艺术,也有极少骨雕夏特日。夏特日的棋子有骆驼、马、狮子及诺颜(诺颜是蒙语,相当于象棋中的将帅),诺颜是夏特日中唯一人物雕。每一个棋子都是一件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圆雕艺术。其造型壮观,形象生动,体态多变化,性格突出,栩栩如生,富有草原生活气息。如棋子动物雕马,就有不同的体态。有奔马、跑马、走马、立马,还有母子马组雕。骆驼有凶的公骆驼,也有哺乳的母子骆驼组雕。还有塌峰脱毛的公骆驼等等。这些都是牧区生活中常见到的场面,经过民间艺术家的雕,更显得生动逼真,富于生活情趣。  
夏特日雕刻技法多采用圆润的刀法与线刻刀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圆润的刀法使雕刻形成的动物,显得丰满,雄健有力。加上鬃毛、尾部等用线刻的手法表现,使动物增加轻巧的动势感。在形象的雕刻上又适当的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狮子的凶猛有力的性格。蒙古夏特日雕刻是成功的动物雕刻艺术晶。 
这是蒙古族民间艺人长期观察生活得来的。他们所创造的动物夏特日雕刻艺术是同蒙古民族的生活,美学、欣赏习惯相一致的。因此,长期以来能在人民中生根开花。 
二、马头琴雕刻 
马头琴的琴首雕纤丽的马头,是蒙古族人民当中的弓弦乐器。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你耳边奏响时,闭目冥思,那坦荡辽远的大草原,那彩云般飘逸的畜群,以及那驰骋的骏马,不是一下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吗? 
马头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上下的历史。北宋的殴阳修曾有过“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这里的奚琴,指的就是马头琴,当年称之为“朝日”。奚人,即是东胡库真奚部落人。 
马头琴的特殊的造型和悠扬美妙的琴声,表现出了惊人的魔力。 
马头琴这种雕刻乐器,在世界乐器中是比较独特的,它的琴首雕刻特别引人注目。这种马头的雕刻与游牧民族的性格互相联系着,那些不同情调,不同手法表现的马头,有写实的,也有夸张变形的,这些雕马,在琴声的陪伴下显得更加栩栩如生。这种造型优美独特、琴声悠扬动听的蒙古族弓弦雕刻乐器,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 
三、木雕家具 
我们进入蒙古包时,一般蒙古包编壁哈那的北侧,常常摆放箱子、碗柜和其它一些生活需用家具,这种布置,占地少,使用方便,使蒙古包内显得不拥挤。  
蒙古族家具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如果细致观察起来,从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社会各个时代的不同式样的演变。 
蒙古族家具有绘制图案的也有雕刻花纹的,有雕绘结合的,比如牧民用的桌子、柜子都设计各种图案,其桌子有透雕花纹图案,也有浮雕装饰图案,箱子和门的装饰多采用剪贴式装饰,比如四个角隅纹和中间团形纹样。事先用小锯锯好或用刀雕刻好以后再用胶贴到木器家具上,形成美观大方浮雕式的家具,四个角隅纹样与中心纹样互相呼应,形成协调一致的画面。 
引人注目的是牧民妇女的首饰匣,常常用骨雕、贝雕,组成各种纹样镶嵌在画面上,形成装饰性很强的雕刻镶嵌艺术。还有刮马汗板的雕刻(马柱尔)有透雕的,也有线刻的和浮雕马柱尔。生活中的马鞍雕刻也是比较讲究的,有浮雕龙凤的,也有骨雕镶嵌云纹和卷草纹的,丰富多彩。  
蒙古族喜好装饰美,在广大牧民中不乏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在民间流传甚广。 
第五节 骨雕与镶嵌  
骨雕艺术在民间也是比较盛行的,我们看到的萨满教衣饰骨雕,生活中小型装饰动物,羊角酒具、鞍桥、四胡、首饰匣等都喜欢用骨雕镶嵌。镶嵌艺术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妇女戴的各种头饰,蒙古人无论在精巧的头饰,衣服的钮扣、炊具、马具、姻具都讲究用镶嵌的手法作为装饰,通过对金属的板打、錾刻、花镏编织、嵌宝石形成一套综合处理工艺手法,俗称蒙镶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蒙镶艺术不断地得到丰富,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日益艳丽多彩。 
从以上雕刻和镶嵌艺术看,具有浑厚、简练、精致的特色。精致就是在造型上力求精美,装饰上力求精巧,雕工上力求精细,在整体上精致优美。浑厚就是在造型和纹饰上要表现出丰满、朴实,圆浑柔和的风格,在刻制时力求能于大处着力的气魄。简练不等于单调。它不以华丽的纹饰,复杂的造型取胜。而以匀称的造型、洗练的线条、简而美的纹饰,造成一种健美的艺术效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