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编织艺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漫长历程,从远古走到现代。在中国,编织被称为“经天纬地”,常用一个抽象的盘长结来象征“天长地久”,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望。手工编织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而在2011年,编织元素再次席卷而来,成为时尚界大热潮流符号,古琦(Gucci)、迪奥(Christian Dior)等国际品牌不约而同地用较为繁复的镂空编织设计演绎质朴的奢华。针对这一大家关注的潮流趋势,天津妇女手工编织业协会副会长丁淑华女士接受本报采访,为大家介绍手工编织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潮流。
手工编织历史
由工具到工艺品
谈到手工编织的历史,丁淑华女士表示,手工编织开始的时期也就是原始手工纺织时期,时间大致在石器时代。据《易·系辞(下)》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其中,网罟就是一种捕鱼、捕鸟兽的罗网,毫无疑问是编结的。当时,编结的成品有绳索、网罟、席子、囊袋以及篮筐等。而在进入商代时,手工编织开始向一些简单的手工机器制作分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经济、文化飞跃,纺织业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曾母投杼、孟母断机的故事至今仍在传颂。在妇女专心纺织的基础上,纺织发展迅速,纺织品中出现了一些高级织物。编制方法不断完善而且较多样,主要有斜纹编织法、盘缠编织法等,可以编出人字纹、十字纹及条带纹等几何形纹。这些花纹及编织方法在今天编织工艺中也是常采用的。此外,植物编织工艺品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竹编工艺在战国时期达到相当水平。
从秦汉时期到唐代是我国手工编织品的鼎盛时期。秦汉时,中国丝、麻、毛纺织技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编织方法也更为复杂,表现出了当时较高的编织水平。植物编织品新工艺、新材料也不断涌现,出现了区域性的著名产地,如:草席产地、藤器产地、柳箱产地、麦秆扇产地等。而手工纺织机器,例如缫车、纺车以及脚踏斜织机等已经广泛采用。
到了南北宋时候,政府成立了编织生产管理部门——藤作、竹作等。而元朝,农学家王祯著书《王祯农书》,对当时植物编织品做了大量介绍。明清时期,许多官绅创办各种工艺厂、工艺局、工艺传习所、劝工所等,传授各种编织工艺,促使编织技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的草柳制品公司,产品畅销全国。中国苏州的织席、苏北地区的草柳编、浙东的草帽等在当时都很出名。
中国结十字绣
传承经典不断创新
丁女士认为,当今的手工编织大致可以分为手钩、手织、手编、手绣这四类。而中国结和十字绣作为手编和手绣的代表,近些年受到了时尚界和广大手工编织爱好者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过几千年时间,无论是个人随意的佩戴,还是家庭居室装饰,都给人美的享受。中国结作为一种结构紧密、不易松散又具美丽外观的绳结,大多是用一根彩绳从头至尾按照一定的章法始终不断、循环有致地通过穿梭、缠绕、编结等工艺技巧编制,形成上下一致、左右对称、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无论是造型、色彩或寓意,都非常符合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和中国结不同,十字绣起源于欧洲,最初风行于宫廷,后来传入民间。在民间俗称为“挑花”或“挑补绣”,就是在一种专门的绣布上,利用经纬交织所形成的网格,将不同颜色的线,用十字交叉的方式搭在网格上,按照图样绣出各种生动传神的图案。十字绣的绣法非常简单,不需要绷子和复杂的绣工技法,只需花一点时间和耐心,就能完成一幅很有成就感的作品,因此它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时下非常流行。此外,人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爱的图案,制作成手机链、钥匙圈、窗帘、沙发垫、装饰画等等。
混搭风格
手工编织的新潮流
谈到手工编织的发展趋势,丁女士表示,手工编织作为一种传统技能,发展至今不再是简单的继承,而更多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入了现代人对生活的诠释,加入新的巧思,装饰意味也越来越浓。很多服饰设计将编结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使服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或高贵典雅,或淳朴活泼。编结被更多运用在局部进行点缀,如:领口、襟边、袖口、衣边、腰带等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近几年来,手工编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材质的搭配上也流行起“混搭风”,可谓风格各异且各具巧思,如夏凉帽帽顶用麻线钩编,而帽檐采用麻布缝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元素及装饰品,如缎带绣、丝线绣、珠绣、亮片绣、绳绣、毛线绣、激光镂花绣等,功能性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对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