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贺知章 孝经《孝经》、唐贺知章书。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官至秘书监。与李白,张旭等人称“酒中八仙”,以词章著名其书名多为诗名所掩。此《孝经》有晋人法度,含章草隶意,求高古之意。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唐 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唐 张旭 古诗四帖唐 李阳冰 三坟记整碑图《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李阳冰,字少温,唐赵郡人。官至将作监。人称李监。工小篆,常为颜正卿等人碑刻题额。《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人官至吏部侍郎,封会稽郡公。人称“徐会稽”。书工行楷书,得其父徐峤传授。《不空和尚碑》立于唐建中二年十一月,现在西安碑林。为徐浩七十八岁时书是楷书代表作,其书法含蓄温润,雄健爽利,气度不凡。 张好好诗并序杜牧(803-852)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艺舟双楫》)释文: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 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 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唐 怀素 自叙帖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唐 高闲 草书千字文唐、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唐 褚遂良 孟法师碑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官至中书令,封河南郡公,进郡公,人称“褚河南”。其书初学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终法二王,自创一格,是继欧,虞之后又一书法大家。曾提出“锥画沙”等著名论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李嗣真评“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清梁山献 认为:“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这议。”传世书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孟法师碑》其用笔方劲古拙,端雅高古。《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杰作,字体瘦劲,时兼行草,具有丰神。历来为世人所重。